81中文网

81中文网>菜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哪个版本好 > 第20章(第4页)

第20章(第4页)

论事须真识见,做人要好声名

【原文】论事须真识见,做人要好声名

【注释】真识见:真实无误的见解。

【译义】讨论事情要有真知灼见,做人处世要有好的名声。

【评析】论事无知,不如不论;做人恶名,不如无名。有许多人遇事只知争论,结果争了半天,反而将事情给弄砸了。这叫做无知之争。全然不知由事情的本身上去了解,去收集资料,如此接近问题,或许还能得到一些正确的解答。每个人都有表现欲,但是要自问对此事是否真正了解,有了真正的了解和应对的知识,再来论事还不迟,总比徒费口舌,浪费时光要好得多。

好名声代表一个人做人的成功,但这并不是由名声上来求,而是由做人上来求。所谓“做人要有好声名”,主要是要一个人有良好的内涵和举止,这样做人才不枉然。倘若因此而只在声名上下功夫,而不在内涵上下功夫,那便失去了本意,求得的也不过是个无价的空壳,就如没有果仁的花生或胡桃,那又有什么用呢?

天地生人,圣贤教人

【原文】天地生人,都有一个良心;苟丧此良心,则其去禽兽不远矣。圣贤教人,总是一个正路;若舍此正路,则常行荆棘之中矣。

【注释】苟:如果:去:离开:荆棘:困难的境地。

【译义】人生于天地之间,都有天赋的良知良能,如果失去了它,就和禽兽无异。圣贤教导众人,总会指出一条平坦的大道,如果放弃这条路,就会走在困难的境地中。

【评析】孟子说人性本善,并指出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又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这些都不顺向外求取,而是本来就有的,所谓“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禽兽是无恻隐、无羞恶、无恭敬、无是非的,如果一个人无恻隐、无羞恶、无恭敬、无是非这四种人性的基本良知良能,自然和禽兽没有两样。

圣贤教导了我们很多事情,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点来说,便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如果依着这五点去做,必然事事顺利,前途平坦。反之,如果违背了这些原则,必定处处碰壁,招人唾弃,犹如走在荆棘中,不但会把自己刺伤,而且可

能无路可走。这是因为圣贤凭其智慧的观察而发出的言论,无一不是人心和事物最正确、最无损的运转原则。舍去这些原则,就如无轮而欲推车一般困难。

处境太求好,必有不好事出来

【原文】处境太求好,必有不好事出来;学艺怕刻苦,还有受苦时在后。

【注释】刻苦:吃苦耐劳。

【译义】太过于希求所处境地的完美,必然会因此而生出不好的事来。凡学习一门技术,若是怕吃苦耐劳,将来必然会有吃苦的日子到来。

【评析】天下事不可能件件都求得完美,因为完美之事本就不多,而且很多事并没有想像中的那种完美境界,如果勉强求取,只会产生不好的后果。人各有其适性,物各有其本质,好与不好只是个人的看法,如果刻意去改造它,很可能造成像庄子替混沌开窍的那个寓言一样,结果将它弄死了。就像现在在升学压力下,有些学生在家长的期许及自我的要求下,升学考试时只想考到第一志愿,结果没考上,因此而跳楼或是精神分裂,岂不是悲剧吗?凡事要在自然中成长,真正的好是平和的,而不是逼出来的。在钢索上跳舞,虽是高超的技巧,然而不能长久,同时也有摔下之虞。若是因求完美而用了不好的手段,那么完美的假象也会很快破灭的。

至于“学艺怕刻苦”,那就是怠惰了。“刻苦”和“太求好”是不相同的,学一门技术难免有些困难要克服,否则连“好”都谈不上,哪里还能“求好”呢?就如小孩子读书,一定要把交代的功课做好,一定要督促他用功,这是他能力所及的事。至于一定要考上医学院,就未必是每个孩子都能做到的,那就是“太求好”了。如果连一些基本的苦都不能吃,简单的困难都不能克服,没有一技之长,将来谋生都可能成问题,哪会不吃

苦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世之言乐者,但曰读书乐,田家乐。可知务本业者,其境常安。古之言忧者,必曰天下忧,廊庙忧。可知当大任者,其心良苦。

【注释】廊庙:指朝廷。

【译义】世人说到快乐之事,都只说读书的快乐和田园生活的快乐,由此可知只要就自身的工作去努力,便是最安乐的境地。古人说到忧心之处,一定都是忧天下苍生疾苦,以及忧朝廷政事清明,由此可知身负重任的人,真是用心甚苦。

【评析】所谓本业,就是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一件事之乐与不乐,往往在于本身是否安于这件事上。而“安乐”二字,有如树的根本,由于根在土中,所以树身才能稳健地成长,又由于根部不断地输送水分和养分,所以枝干才能逐渐茁壮,生出甜美的果实。树就像一个人的工作,根就是一个人的安乐,养分和水分则是加诸于工作上的努力,而结成的果实,便是从工作中所得到的快乐。如果树根不吸收及输送养分,树干便要枯死,更遑论结出快乐的果实了。事实上,懂得工作的意义的人能从工作的本身获得快乐,果实只是和他人共享的成果。

范文正公在《岳阳楼记》中曾说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此可知小民之乐固易得,圣贤之忧实难去。一个人心中的悲悯愈深,必然在全天下的人都得到安乐了,自身才能得到安乐。因为他实在已是以天下人之乐为乐,天下人之苦为苦。地藏菩萨的“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即是本着这种心愿。

以直道教人,以诚心待人

【原文】以直道教人,人即不从,而自反无愧,切勿曲以求容也;以诚心待人,人或不谅,而历久自明,不必急于求白也。

【注释】直道:正直的道理。自反:自我反省。求白:求说明以洗刷清白。

【译义】以正直的道理去教导他人,即使他不听从,只要我问心无愧,千万不要委曲求全,于理有损。以诚恳的心对待他人,他人或者因为不能了解而有所误会,日子久了他自然会明白你的心意,不需急着去向他辩解。

【评析】有很多人以为有些事说了也没用,别人反正不会听从,不如不说,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因为人在歧路上是不辨方向的,虽然他也许一时不肯听从你的劝告,一旦有一天他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再想起你的话,往往就能很快地走回正道。劝告他人的时候,要懂得方法,口气要婉转,最重要的是要使他容易接受。每一个人都有他易于接受的方式,我们可以采取这些方式逐渐引他走向正路。但是,最重要的是自己心中的正道不可失去,否则连自己都迷路了,如何能指引他人走上正确的路呢?

我们以诚挚的心对待他人,即使他人对自己一时有不理解之处,如果事情容易解释,而对方又是明理的人,尽可向对方说明。然而如果事情说了对方仍不相信,那倒不如诚心做事,日久他自然会看出你的诚意。即使对方始终不能谅解,但是至少自己无愧于心,于人于诚皆无所失,也是可以安心的。

薄族者必无好儿孙,恃力者忽逢真敌手

【原文】薄族者必无好儿孙;薄师者,必无佳子弟,君所见亦多矣。恃力者,忽逢真敌手;恃势者,忽逢大对头,人所料不及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