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中文网

81中文网>中国历史古代史 > 明朝文化 上(第2页)

明朝文化 上(第2页)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听言动,即事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

心”不仅是万事万物的最高主宰,也是最普遍的伦理道德原则。

“知行合一”的认识论

“心虽主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于一人之心。……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

“知行如何分得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事,故有一念发动虽有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实质是恪守儒家伦理,成为圣人。

“致良知”的伦理学说

和修养论

“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是非之心,不滤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明明觉者也”

“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

“致良知,不假外求”,“若能向里求,见得自己心体,即无时无处不是此道”

为什么?“臂之植焉,心其根也。学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删锄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而已”

如何“致良知”?“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上级,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所以在本质上与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没有什么两样。

王门“四句教”的教育观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本体只是太虚,太虚之中,日、月、星、辰、风、露、雷、电、阴霾、噎气,何物不有?而又何一物得为太虚只障?人心本体亦复如此。……一悟本体,即见功夫,物我内外,一齐尽透。……二君以后与学者言,务要依我四句宗旨。”

收起

与王守仁同时的还有两位气本论思想家,即王廷相和罗钦顺,两人都主张物质的气是世界的本原,理在气中,气变理也变,既批判了朱熹“理在气先”和“理与气是二物“的说法,也反对阳明“心学”,和王守仁进行了多次辩论,强调天地万物绝非心的产物。

泰州学派——阳明左派

王守仁死后不久,其学说开始分化为左派和右派,并逐渐向下层转移。阳明左派以王艮、颜钧、梁汝元、何心隐、李贽为代表,他们不仅更加反对程朱理学,而且对君主专制政体和封建礼教也有微词。该派以王艮居首,倡导发挥人之自然本性,比较接近广大下层民众,其学说已经多少改变了原来巩固封建统治的性质,被视为异端,特别是李贽,被人称为“异端之尤”。又因为王艮是泰州人,所以该派又叫泰州学派。

1、泰州学派王艮

王艮,明代哲学家,泰州学派创立者,有《王心斋先生遗集》。认为“天性之体,本是活泼:鸢飞鱼跃,便是此体”,“良知之体,与鸢鱼同一活泼泼地。……自然天则,不着人力安排”,“凡涉人为,便是作伪”[34]。著名命题是“百姓日用即是道”。又有“淮南格物说”:“格物之物,即物有本末之物”,格如格式之格,即洁矩:吾身是“本”,是个“矩”:家国天下是“末”,是个“方”。矩正则方正,强调身为家国天下的根本,以“安身立命”作为封建伦理道德的出发点。因泰州在淮河以南,故名“淮南格物说”。

2、李贽

李贽,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师出王艮之子王襄。著作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李温陵集》《初潭集》等。其思想深受王守仁和泰州学派影响:李贽公开以“异端”自居,毕生以反对礼教、抨击道学为己任。其思想受王守仁和泰州学派的影响很深。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观点

来源和阐释

以心为本的“童心说

”伦理哲学观

继承并修正王守仁的“良知”说,进一步提出自己的“童心”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童子者,心之初也。”因此,所谓“真心”就是普通人所说的真心真意,是对“自然人性”的肯定,是对人的最初的纯真“欲望”的肯定。从“童心”说出发,他批评了当时的假道学家和八股文,认为八股文是一篇篇失去了童心的假话空话。从这里出发,李贽抨击了整个封建礼教和儒家道学,建构出了他的利义观、自然观、历史观和文学观。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利义观

李贽所谓“童心”,其实就是“人欲”。依照他的意思,人们的道德观念、世间万物之理,既不是王阳明的“良知”,也不是朱熹的“天理”,而是人们对“衣”和“饭”的实实在在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要求:“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35]

“趋利避害,人人同心”,人们的“私欲”、“物欲”,乃至“好色”、“好货”,就是“自然之理,必至之符”,因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如无私,则无心矣”[36]

李赞为“私”和“利”辩护,是明代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商人抬头的标志。

“经史相为表里”

的历史观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