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中文网

81中文网>中国历史古代史 > 藩镇割据(第2页)

藩镇割据(第2页)

元和九年九月(814年),彰义(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匿丧不报,自掌兵权。朝廷遣使吊祭,他拒而不纳,继又举兵叛乱,威胁东都。元和十年正月(815年),李纯决定对淮西用兵。淮西节度使驻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地处中原,战略地位重要。自**烈以来,一直保持半独立状态,李纯对其用兵,正是改变这种状态的决心表现。

对淮西用兵,震动很大。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感到威胁,就采用声言助官军讨吴元济,实际上支持吴元济的两面派手法,企图巩固自己的地位。元和十二年(817年)七月,李纯命自愿亲赴前线的裴度以宰相兼彰义节度使。裴度立即奔赴淮西,与随邓节度使李愬等,大举进攻吴元济。九月,李愬军首先攻破蔡州,大败淮西军。吴元济没有料到李愬军快速异常,毫无防备地束手就擒。持续三年的淮西叛乱宣告结束了。

唐宪宗平定淮西之后,官军得以集中兵力进攻河北山东藩镇。元和十三年(818年)正月,淮西镇被平定,李师道又担忧又害怕,不知道做什么。李师道遣使献上表,请求允许他的长子到中央做人质,并且献上沂、密、海三州。唐宪宗接受了李师道的投降。王承宗害怕,请求以他的两个儿子作为人质,并且献上德、棣二州,缴纳租税,请求派遣官吏。唐宪宗允许他归降于朝廷。四月,魏博镇遣送王承宗的儿子王知感、王知信以及德、棣两州图印到京师。

李师道在兵危巢倾的严重形势下,先降后悔。朝廷宣慰李逊至郓州,李师道大陈兵戈以迎之,继而表言军情,不听纳质割地。宪宗决意发兵讨李师道。五月以忠武节度使李光颜为义成节度使,自许州徙镇滑州。七月,唐宪宗下制罪状李师道,命令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的军队一起讨伐李师道。韩弘害怕,在九月亲自率军攻击李师道,包围曹州。十一月,裴度指挥田弘正率军从杨刘渡河,在距离郓州四十里的地方筑垒,很大的震惊了李师道。元和十四年春正月(819年),韩弘攻克考城,杀二千余人。武宁节度使李愬攻克兖州。田弘正奏在东河击败淄青兵,杀一万余人,又奏在阳谷击败平卢兵。二月,李愬败在沂州击败平卢兵,攻克丞县。李师道的军队溃败。李师道部下率兵反叛,攻下郓城,抓捕并且杀死了李师道及李师道的两个儿子。淄青等十二州都被唐朝平定。

吴元济败死,李师道恐惧,想献地归顺朝廷,并且把长子送到朝廷作为人质,但是后来却后又举兵反叛。元和十三年(818年)七月,宪宗调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诸镇前往讨伐。在大兵庄境的情况下,李师道内部矛盾激化,其都知兵马使刘悟杀李师道,淄、青、江州地被唐朝廷平定。

元和十四年(819年)七月,宣武节度使韩弘入朝,并两次贡献大量绢帛、金银、马匹,要求留在京师。李纯以韩弘守司徒,兼中书令,另以吏部尚书张弘靖充宣武节度使。魏博节度使田弘正讨伐李师道有功,李纯以其兼侍中。他为了向宪宗李纯表示忠心,使其兄弟子侄皆到朝廷做官。

李纯先后平定了剑南西川节使度刘辟、镇海节度使李琦,招降了河北藩镇,消灭了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并且使藩镇相继降服,归顺朝廷。

三镇复叛

元和十五年(820年),唐宪宗去世后,唐穆宗即位后主张“销兵”(裁减兵员)。中央接收河朔,长官多昏庸骄矜。长庆元年(821年)卢龙发生兵变,将士囚禁朝廷派去的新节度使张弘靖,尽杀其幕僚,“河朔三镇”复叛。新的割据者朱克融、王廷凑、史宪诚力主旧制。裴度的讨伐军无功而还,朝廷因军费浩大,无法支撑长期作战,只好承认既成事实。不过此时藩镇多少有所收敛,成德镇节度使王元逵“岁时贡献如职”。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军入长安,唐僖宗逃至成都,王元逵之孙王景崇率兵勤王,“供输相踵”,王鎔“献马牛戎械万计”。

从唐穆宗初至唐懿宗末(821年-874年),是藩镇复活并延续的时期。宪宗伐叛所创下的新局面没有维持多久。由于长期战争,中央府库的积蓄已经枯竭,宪宗晚年任用聚敛之臣,遭到百姓怨恨﹔新的统一局面,也使大臣们思想麻痹。元和十五年(820年),宪宗死,穆宗即位后,“销兵”(即裁减兵员)的主张盛行一时。销兵虽可以节省财政开支,但被裁的士卒无可靠生计,却是一个乱源。河北三镇的将士看到的是趾高气扬把河北士兵视为降虏的昏庸骄奢之人。

长庆元年(821年)卢龙发生兵乱,将士囚禁朝廷派去的新节度使张弘靖,尽杀其幕僚。接着,成德军将又杀自魏博移镇成德的节度使田弘正(即田兴),朝廷命裴度统兵讨伐,又命魏博节度使田布(田弘正之子)出兵助讨成德,但将士不肯出力,要求田布行河朔故事,后田布自杀。

刘悟任泽潞节度使,监军刘承偕经常对众人辱骂刘悟,还纵容自己的下人违法。军众擒获刘承偕至牙门,要杀刘承偕。刘悟救了刘承偕,使其没被杀。朝廷贬刘承偕。从此以后,刘悟颇纵恣,想要效仿曾经的河朔三镇。[40]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在李德裕主持下,平定了泽潞。这次被称为“会昌伐叛”的胜利,对于稳定中央直接控制地区起了积极作用。总之,第三阶段中,藩镇有所复活并发展,不过程度不如第一阶段之甚。

从唐僖宗乾符二年至唐亡(875年-907年),是藩镇相互兼并的时期。唐僖宗以后,社会矛盾激化,武装商人黄巢作乱,唐朝中央征集各藩镇士兵围剿。许多藩镇利用时机扩充自己的实力,如杨行密、王重荣、李克用、高骈、董昌、钱镠等。这样,大批藩镇由不割据状态变成割据状态,这些藩镇立即转入互相兼并的战争中,唐朝变的名存实亡。

事件结果

天祐四年(907年),名义上的中央朝廷被藩镇之一朱温夺去了,演变为五代十国。朱温恩威并施拉拢魏博。大顺二年(891年)正月,朱温五次打败魏博军,“斩首万余级,罗弘信惧,遣使持厚币请和。帝(指朱温)命止其焚掠而归其俘,弘信繇是感悦而听命焉”。为了防止罗弘信投向敌方阵营,朱温在罗弘信面前表现得很谦逊。光化二年(898),即罗弘信子罗绍威担任魏博节度使的第二年,刘仁恭出动卢龙军主力南下进攻魏博,朱温亲自出征援助魏博镇,在内黄北大破刘仁恭的卢龙军,“擒都将单无敌已下七十余人”。贞明元年(915),因后梁欲割魏博为两镇,魏州军队发生叛乱,并向晋王李存勖求援。李存勖入魏州,杀叛乱首领张彦,将张彦手下的魏博牙军银枪效节军收编为帐前银枪。

天祐十年(913年),李存勖出兵攻占幽州镇所有州,生擒刘仁恭与刘守光父子。

五代的后唐明宗强力平定了河北藩镇,“凡乱兵皆夷其家。”五代的后唐明宗彻底解决了河北藩镇割据的牙军和世袭强藩问题。[43]

对五代史研究的深入发现,割据问题里那些最难应付的,已经被五代后唐后周解决了。

事件分析

土地

在土地所有者看来,赋税是上供朝廷,还是截留藩镇,并没有经济上的实际区别。同样是以交纳一定赋税的形式与政府共同瓜分农民创造的剩余价值,在骄藩控制下,并不比在中央集权统治下能得到更多的经济好处。因此,大土地所有者对藩镇割据时间抱着不支持不合作的消极态度,乃是他们本身的客观经济利益所决定的。贞元时,**烈叛乱,张建封奉命防遏,“大豪俊杰,争来效节”,建封“随其才而用之”,其原因即在于此。

经过八年的安史之乱,藩镇大军团的实力都被削弱,无论是叛军方面的东北藩镇、还是阻击叛军的西北藩镇,其实都大为削弱了。并且,通过于内地普设藩镇的方式,唐廷也已经对这些旧有势力进行了分割。安史之乱结束后,由于唐廷已于内地普设藩镇,原来的东、西两大军事集团已经被打散,所以朝叛冲突不会再像安史之乱时期那样距离,这正是唐廷经由安史之乱,通过重构帝国空间结构所取得的一大成功。延续着打压这些就有边镇势力的政策,虽然代宗、德宗、宪总诸帝削弱这些藩镇军团的方式和程度还不完全相同,但比其乱时的肃宗,他们都要更主动积极。帝国所遭遇的最严重的危机就是由原来边境藩镇带来的大军团危机,而化解这一危机的过程就是一个重构这些藩镇空间结构与权力结构的过程。安史之乱既是这一危机最明显的体现,也提供给了帝国一个化解这一危机的契机。到宪宗元和末年,藩镇危机基本宣告结束。

军制

藩镇内部的军事体制,唐代各个藩镇内部的军事体制,大体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方镇治所州的牙兵(衙军),二是方镇属下各个支州(支郡)的驻兵,三是州下各县军镇,一些领州较多的藩镇,又按军事需要或地理形势的便利划分出若干小的军区。

牙兵(衙军)

藩镇主帅直属番号军中担任宿卫的那一部分亲军,组成牙兵,又作衙兵。他们分布在藩镇的牙城内外、罗城内外,使府治所境内、管下各州县及险要之地皆有牙兵镇守。由于牙兵时常哗变,于是藩镇又另置亲兵,以与牙兵相对抗。这些亲兵为贴身亲随,出入卧内(这里“卧内”是指内宅)节度使的这种出入卧内的亲随兵又称后院兵,宿卫于内宅。唐末河东有后院军使朱玫,潞州有后院军马,义武有后院都知兵马使王处直将兵数万拒张存敬。胡三省于此注云:“唐中世以来,方镇多置后院兵。”

后院兵一般较为精锐则为事实。《资治通鉴》卷258大顺元年五月:“昭义有精兵,号后院将,克用既得三州,将图河朔,令李克慕选后院将尤晓勇者五百人送晋阳,潞人惜之。”以院呼兵营是当时通称,而唐代节度使使它率皆在使牙的后面,想必卫护宅的亲兵称为后院兵,而以宅内兵马使或后院军使统之。

外军镇

外军大多置于支郡州县。如卢龙节度使治幽州,有静塞军在蓟州。成德节度使治镇州,却有永宁军在深州。浙东长洲军也并不在湖州,而在苏州。但也有例外,如浙西治所润州有镇海军为牙军,另外在该州还有丹阳军,是二军并置于节度使府治所州。

支郡兵

藩镇属下各州都有一些军队。大历十二年(777年),代宗“又定诸州兵,皆有常数。”[57]王羽《请停执刀衣粮奏》:“诸州并设军额,防虞役使,更置执刀”。时大概在德宗贞元时。此亦可见诸州并有军额。州兵的领导者是刺史。刺史的全称是使持节某州诸军事某州刺史。有些刺史还带团练使、防御使、镇遏使、团练守使等名号。元和十四年诏诸道外镇在支郡者属当州统领云,“如刺史带本州团练、防御、镇遏等使,其兵马额便隶本使,如无别使,即属军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