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中文网

81中文网>中国历史古代史 > 藩镇割据(第1页)

藩镇割据(第1页)

藩镇割据

事件背景

政治

藩镇的出现源于唐玄宗时代的节度使和采访使的权力合一。在唐朝前期,行政区划只分两级,州管着县,国家直管着州。但是唐朝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国家直接管着300多个州,难免力不从心,又怕在州上再设置一层后引起割据,于是采取了折中办法,派中央大员到地方去当只有监察地方权但没有行政权的采访使,这些观察使有固定的监察区,就被称为道——在玄宗时代,一共有十五个。

节度使与采访使二者权力都很大,但如果权力不合二为一,不同时拥有军政权是无法形成割据的。

但是玄宗末年出现了利用皇帝宠信而实现两者合一的节度使安禄山,这样他就相当于把整个河北道变成了自己的地盘,所以才有和中央叫板的实力。在天宝十四年(755年),他终于发动了安史之乱。

经济

隋末严重大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唐初唐朝重建了均田制。经过唐朝长期的发展,到了唐朝中叶,农业、工商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商品货币关系也有了发展。土地兼并程度上升,均田制逐渐瓦解。

地产转移迅速而经常,土地买卖频率增大。由于唐朝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田亩移换,非旧额矣,贫富升降,非旧第矣”。土地私有者难以长期的保持对大地产的垄断,在这种土地形态上很难形成巩固的地方势力。唐朝田庄与社会经济联系极为密切广泛,与欧洲中世纪闭塞型的庄园制度截然不同,与自然经济色彩极为浓重的田庄经济也截然不同。唐朝各地区的商品交流十分频繁。唐朝时期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也有所减弱,租佃契约关系已有显著的发展。

军事

唐朝藩镇设立之前,中央政府在边地上设置有守捉、城、镇、军,总体称为道。此后由于唐朝内部经济的发展与兵制的变化,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唐朝设立河西节度使、支度使、营田使等使,统领凉、甘、肃、伊、瓜、沙、西七州,河西藩镇成为唐朝第一个藩镇。唐玄宗时开始置有大量的藩镇。例如开元元年(713年)始置幽州藩镇(驻今北京市)节度使与朔方藩镇(驻今宁夏灵武市)节度使。开元六年(718年)开始设置安西四镇节度经略使。开元七年(719年)置剑南藩镇(驻今四川省成都市)节度使。

唐玄宗在位时期,由于均田制瓦解,建立于其基础上的府兵制亦随之瓦解,开始实行募兵制。唐玄宗大量扩充军镇,设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

至唐玄宗天宝年间,已增至9个节度使与两个经略、两个守捉:安西节度使、北庭节度使、河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范阳节度使、平卢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剑南节度使、岭南五府经略使、长乐经略、东莱守捉、东牟守捉。伴随着边地藩镇的设立,府兵制逐渐被募兵制所取代,边地置有大量的精兵,共计四十九万士卒和八万匹战马屯驻边地。

事件起因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为了平定叛乱,将军镇制度扩展到了内地,最重要的州设立节度使,指挥几个州的军事﹔较次要的州设立防御使或团练使,以扼守军事要地。于是在今陕西、山西、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出现不少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等大小军镇。后来又扩充到全国。这些本是军事官职,但节度使又常兼所在道的观察处置使(由前期的采访使改名)之名,观察处置使也兼都防御使或都团练使之号,都成为地方上军政长官,是州以上一级权力机构。大则节度,小则观察,构成唐代后期所谓藩镇,亦称方镇。方镇并非都是割据者。唐朝的绝大部分藩镇服从朝廷指挥,贡赋输纳中央,职官任免出于朝命。而今河北地区则存在着虽是唐朝的地方官但却割据一方的河北三镇。

但是,大量事实表明,唐朝的政策法令在河北地区亦有施行。比如,河北地区州县行政区划的改易和废置,官吏员额的增减,唐廷的敕令就起一定作用。河北官员也有从中央调进或征出的。

唐代藩镇节度使是以唐朝封疆大吏的资格自擅一方的,其财政基础依赖于国家的赋税收入,其武力凭借是法律上属于国家的军队——即所谓“官健”。藩镇里的那些割据藩镇既企图游离于中央集权之外,又不能彻底否定中央统治。

唐代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是投身军戎充当职业雇佣军的破产农民和无业游民。

另外,学者李碧妍指出:藩镇涌现的局面是帝国为化解安史危机而采取的相当理性的举措;藩镇的存在并不是必然会削弱帝国的政治权威与统治力、并将其逐渐推向灭亡深渊的根源。因为在与藩镇的博弈之中,可以看到帝国是如何通过不断地学习与调整,重新树立起它对藩镇的权威与控制力的;并且,又是如何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一种利用藩镇体制来为自身带来切实利益的更为现实与灵活的政治理念的。

事件过程

形势发展

安史之乱期间中原各地新设立了许多藩镇,在战后不曾罢去。安史之乱以前,“惟边州置重兵。中原乃包其戈甲。示不复用”,这种内外不均的形势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以后,河北、河东、剑南、岭南依然要驻兵戍守,而西北地区尤其是激烈的战场。这些地区的军队不仅不能削减,而且还时有所增。边疆之重兵既不可去,如果唯罢内地诸镇、尽销其兵的话,势必又会使内外的军事布局失去平衡,重演安史之乱。而如果中原诸镇继续保持足够的兵力,那么就可以维持住一种均势,使内外互相牵制。故王夫之认为“夫使禄山之乱,两河、汝、雏、淮、楚之闲,有大臣屯重旅,拊其入关之背,而迫之以前却两难之势,贼其敢轻窥函谷哉”(如果安史之乱时有大臣率重兵驻扎在两河、汝、雏、淮、楚之间,安史叛军就不敢进攻函谷关)中原诸镇的宿兵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中原型藩镇正居于河朔藩镇、东南财赋之地、关中地区这个三角形的中心,史称“大梁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只咽喉,通淮湖之运漕”(大梁是天下要地,舟车交通众多,控制河朔的咽喉,通达淮湖的运河运输),“今之徐方,控临东极,淮海闽越,千里邀赖。”汝州“捍蔽东都,联唐许,当蔡西面”(汝州捍卫东都洛阳,联结唐州许州,在蔡州西边)。河阳“乃魏博之津”(河阳是魏博的水陆冲要之地)滑州,“用武地,东有淄青,北魏博”(滑州是用武的重要地区,东有淄青,北有魏博)。昭义“据山东要害,魏博、恒、幽诸镇蟠结,朝廷恃此以制之”(昭义是山东关键地区,魏博、恒、幽这些藩镇聚集的地方)总之,中原型藩镇居腹心之地,具有控遏河朔,屏障关中,沟通江淮的重要战略地位。唐朝后期伐叛战争,经常征调这些藩镇的军队。

藩镇之乱

唐德宗即位时,绝大部分藩镇完全服从唐朝中央,不割据。唐德宗想彻底解除成德、魏博、淄青这几个藩镇的割据状态。建中二年(781年),成德李惟岳、魏博田悦、淄青李纳起兵反叛唐朝。唐将马燧、李抱真、李晟大破田悦,先在邯郸击破田悦叛军,田悦派兵援助大将杨朝光,马燧击败田悦派大将杨朝光,杀杨朝光,斩获叛军首级五千多级。五天后,马燧等人进军到临洺,田悦派出所有军队力战,最终田悦遭遇大败,唐军斩首叛军一万多级;淄青(平卢)节度使李正己死,他的儿子李纳隐瞒了李正己的死讯,擅自领下军务。田悦求救于李纳和李惟岳,李纳、李惟岳都派出军队帮助田悦。唐将刘洽、曲环、李澄、唐朝臣,指挥烫金在徐州大破淄青、魏博的叛军。唐军马燧等人指挥唐朝河东军在漳滨打的田悦叛军大败。唐朝的神策军、昭义军、河阳军也击破田悦叛军。田悦叛军溺死者多的不可胜纪,唐军斩首叛军2万多级,生擒三千多人。唐将朱滔、张孝忠攻占李惟岳的束鹿,进军包围深州。李惟岳忧惧。朱滔、张孝忠打的李惟岳大败。唐军屡次大破叛军,叛军里的王武俊决定归顺唐廷。王武俊杀死李惟岳以及李惟岳的亲信,把李惟岳的首级送到京师长安。

建中三年(782年)农历二月,李惟岳所署的定州刺史杨政义投降于唐廷。到这个时候,河北基本被平定,只有魏州一城还没有被拿下。河南各唐军在攻打李纳,李纳的势力每天都在变弱,一天比一天减缩。朝廷认为很快就可以平定,开始封平叛功臣。朱滔、王武俊、张忠孝认为朝廷对他们的封赏不公正。田悦派人说服朱滔反叛,朱滔又派人说法王武俊反叛。朱滔派人去劝张忠孝反叛,张忠孝拒绝反叛。

幽州节度使朱滔、淮西(淮宁)节度使**烈突然反叛,使得叛军在地域上靠近长安;而且,一支在长安附近的军队突然反叛,这才使得叛军能占据长安;但是唐军仍然打败了叛军,李晟、浑瑊指挥唐军数次大破叛军,灭了反叛的朱泚、李怀光,朱滔兵败投降于唐朝,唐军击败李怀光,李怀光死,**烈被杀,王武俊、李纳、田悦等人取消王号,上表谢罪。

讨伐叛镇

永贞元年(805年)八月,唐宪宗即位,在他祖父十多年努力之后,中央军力和财力都有了一定基础,他开始执行削藩政策。

唐宪宗李纯是个奋发有为的皇帝,他改革弊政,勤勉政事,提高宰相的权威,平定藩镇的叛乱,致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出现了“唐室中兴”的局面。

元和元年(806年),西川节度使刘辟进行叛乱。宪宗派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神策京西行营兵马使李元奕等率军前往讨伐。刘辟屡战屡败,最后彻底溃败被俘,被送到长安斩首。

元和四年(809年)李巽上奏章推荐举彬州司马(王叔文党,八司马之一)程异,政治才能明辨,请以他为扬子留后,宪宗准许。程异复为扬子留后、淮南等五道两税使,江淮财政弊端被改革消除。元和四年三月(809年),以河东节度使李鄘充诸道盐铁转运使。宪宗委任了一批理财的宰相,增加了军力用于讨伐叛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