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学生,你儿子排在第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你最好能带他到医院查一查。”回去的路上,妈妈流下了眼泪。回到家,看到儿子惶恐的眼睛,她又振作精神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你并不是一个笨孩子,只要再细心点,一定会超过你的同桌。”说这些话的时候,她发现儿子的眼光一下子充满了光亮,发愁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了。第二天上学,儿子比平时都要早。
第三次是初中毕业班家长会,老师没有在差生的名单里提到她的儿子,到家长会结束也没有提到她儿子的名字,她有点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母亲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当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份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交到她的手里,他突然跑到自己房间里大哭起来。他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她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用赏识教育代替惩罚教育,她成功了。
赏识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孩子从父母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满意的点头、会意的微笑、热烈的掌声中得到肯定。赏识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有一位学者曾经呼吁: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您的孩子,做父母的都应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请多赞美孩子的好行为,只要他比昨天进步,即使尚未达到你心中的标准,也请先称赞他;之后你会发现:孩子会更努力去取悦你,最后把长处完全展现出来。
勤劳的父母,养不出勤劳的子艾
现今的大多数独生子女,在过分的呵护和娇惯之下长大,父母“包办代替”了大部分、甚至是全部本应由孩子自己做的事。这些举动表面上看是关爱孩子,实际上是大大地阻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有些孩子,除了上学读书,生活中的事他们一概不知,这样的孩子将来走上社会,怎么会成功呢?
一位“尽心尽力”的母亲总是为孩子操心,最后孩子离不开她,她也离不开孩子,为此她不得不去找心理专家咨询。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打了个死结,你是不是不再给他买有鞋带的鞋子?”夫人点了点头。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铺,整整用了一个小时,你最后就亲自替他整理了,对吗?”
夫人说:“没错。”专家又说道:“孩子大学毕业了去找工作,你动用了自己的关系和权力帮他。”这位母亲很惊愕,问专家i■兑“你怎么知道的?”专家说:“从那根鞋带知道的。”夫人问:“以后我该怎么办?”专家说:“当他生病的时候,你亲自带他去医院;他要结婚的时候,你给他准备好房子、车子和足够的钱送去。别的,我也没办法。”
上面这个事例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是否有意无意地包办了许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在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是否忽略了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作为家长,我们是否在无意中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限制了孩子的自我发展?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到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去想。”这是一条符合教育规律的至理名言,不仅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很重要,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使孩子能对自己的生活、行为负责。所以说,如果放手让孩子自己做,我们的孩子将会得到锻炼的机会,我们也会发现孩子的潜能是无穷的;如果我们一直“大手帮小手”,我们的孩子将会在无形中被剥夺许多发展的机会。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观音菩萨一向以慈悲为怀,尽心尽力地为凡间做好事,可凡间的事物实在太多,她两只手忙不过来,就向如来佛祖请求,如来佛祖给了她一百只手。
观音菩萨用一百只手为凡间做好事,可还是忙不过来,她又向如来佛祖恳求。如来佛祖又给了她一千只手。结果,一千只手还是忙不过来,只得再向如来佛祖诉苦。
这一下,如来佛祖皱眉了,问:“给了你这么多只手,怎么还嫌不够?”
观音菩萨回答说:“唉,不是我贪多,确实忙得透不过气啊!”
“好,我倒要亲眼看看,究竟为什么忙不过来。”如来佛祖说着,跟随观音菩萨进了宝殿。
宝殿前,弥勒佛袒胸挺肚,笑嘻嘻地斜靠着,闲得没事干,正“一五一十”地数着炉中的香火。宝殿内,十八罗汉懒散地分立两旁,有的搔胸、挖耳朵孔,有的揉眼睛打呵欠,-个个都是闲得发慌的模样。
看到这番情景,如来佛祖感慨地对观音菩萨说:“真不该给你一千只手。倘若你不改变这一班人的模样,给你多少只手,也无济于事啊!”
在生活中,有些家长就像千手观音菩萨一样,把孩子的事情全部包揽到自己的手中,结果弄得孩子无所事事,缺乏独立性。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说的就是要对孩子放一只手,有些问题让孩子自己去尝试着解决。让孩子学会自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为的是促进孩子的独立性发展,这对孩子将来的学习、工作乃至一生成长都是有好处的O
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教育首先要引导儿童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任何一位父母,都不可能包办孩子的一生。孩子的将来J包括学习、工作以及事业的成功,都要靠他们自己去闯、去努力、去奋斗。而这一切,没有自立自强的意识和精神,是很难取得满意结果的。父母应该明白,独立既是生存的需要,也是孩子成长中的必然一课。
让孩子学会自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为的是促进孩子的独立性发展,这对孩子将来的学习、工作、事业乃至一生成长都是有好处的。罗伯特-汤森说:“人最终要独立地走向社会,就必须拥有自主独立的能力。因此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培养他们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和实践能力。”
正确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墨菲定律认为,只要有可能,事情往往会向你所想到的不好的方向发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家长会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不听话了,甚至还可能与家长对着干。你要他向东,他偏朝西你要他向西,他偏朝东,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不服从老师或家长的教育指导;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向社会挑战;结成同龄群体,寻找“知音”或“朋友”。逆反行为多表现为“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或“漠不关心、冷淡相对(冷战)”,有时还会将对某方面的反感迁移到其他方面。
丽丽小时候很可爱,也很惹人喜欢,可是不知从何时起,她学会了发脾气,而且变得极为固执。无论妈妈和他说什么,她都不假思索地回答妈妈一个“不”字,就连平时最爱吃的巧克力,当妈妈问她要不要吃时,她也会说不吃。每次丽丽想干什么或想要什么时,父母必须立即给予满足,她根本就不容父母说话。为此,爸爸没少批评她,但也无济于事。
上例中丽丽对父母产生的对抗性的消极反应,就是逆反心理的具体体现,表现是父母让他做什么,她就偏不做;而父母不让她做的,她却非做不可。
其实,逆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造成的。有些家长对孩子总是唠唠叨叨,使孩子得不到一时的安宁;有的家长不考虑孩子当时的情绪,一味要求孩子按家长的意志做这做那;有的家长缺乏民主作风,一味对孩子命令行事,从不听听孩子的意见。一旦明白了逆反产生的原因,父母就应该“正本清源”,以春风化雨般的态度和方式,化解孩子心中的逆反。
有时候,逆反行为,是和年龄有关系的,是孩子成长阶段的“必修课”O孩子有轻微的叛逆行为,父母不用大惊小怪,不要认为孩子是学坏了,而应该像以前一样关怀他、教育他。到了一定阶段(如孩子到了一定年龄时),此种叛逆行为会逐渐消失。然而一旦孩子逆反的程度超过了正常范围,父母就应予以重视,通过剖析原因,以及巧妙地沟通、引导来消除或缓解孩子的这种心理。
对于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长不仅要认识、要理解,也应引导孩子自己认识、理解。让他们正视自己此年龄阶段的特殊的心理特点,并认识其危害,以进行自我心理调整。
其实,孩子的逆反心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好事,它是-种独立意识的表现,彰显的是“我”的存在,关键在于父母怎样去进行正确地沟通、引导,使孩子对你的建议和要求从油盐不进到喜闻乐见,从故意作对到理解服从。
对于父母如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有以下几点建议:
1。正确理解孩子的逆反行为
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的增加,
内心世界丰富了,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有时与父母的价值观不同,遭到父母的反对,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于是他们就在同龄孩子中寻找共鸣,父母也就变得不那么亲近了。此时,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生理变化,一味简单、生硬地管教,就会迫使孩子产生反抗情绪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