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中文网

81中文网>墨菲定律作者到底是谁 > 第十一章 家庭教育 对孩子期望过高往往适得其反(第1页)

第十一章 家庭教育 对孩子期望过高往往适得其反(第1页)

越是吼叫打骂,孩子越是不听话

提起如何教育顽皮淘气的孩子,生活中的一些父母基本上是束手无策,他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怒火中烧,用吼叫打骂等方式来教育孩子。其实,这种大吼大叫的教育方式并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声调和结果往往成反比,教育不是情绪发泄,嗓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相反,会使孩子感觉你没有修养和自己不被尊重。另外,对孩子大吼大叫的教育方式,孩子学不到什么有益的东西。相反,一旦他习惯了你的这种教育方式,他会将你的话当作耳边风,慢慢就会变成你的批评或表扬他都听不进去了。如果大人和孩子都发脾气,批评很有可能会升级为哭闹和打骂,那么只会毁掉你努力管教孩子的成果。

李先生是一个成功的生意人,他中年得子,爱如珍宝。他知道做人比做生意更重要,所以特别注意对儿子品格的培养。

儿子五岁了,喜欢自顾自地玩耍,大人和他说话,他充耳不闻。李先生认为礼貌要从小培养,所以不能放任孩子对别人的话充耳不闻。每当这时候,李先生就会很心急,他摆出平时在公司那种“九五至尊的威严”,怒不可遏地告诉孩子,大人和你说话必须要回答。孩子对他的话毫不在意,反而哭闹一番,事后还是“故伎重演”。

李先生不死心,一次次地把儿子从玩耍中拉出来,对儿子大呼小叫地进行教育批评。可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

看来,为了纠正孩子的错误,对孩子总是大吼大叫、大吵大闹,这是最没用的方法。这种态度不但不会令孩子改正身上的缺点,还很容易使孩子朝着和父母期望的相反的方向发展,为人父母者不能不考虑这种危险性。

俗话说:“有理不在声高。”父母在大声吼叫的时候,往往展示的是一种威严,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味道,没有顾及孩子的自尊心,更没有和孩子处于平等的地位,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所以,当孩子犯错误时,为人父母者不妨坐下来,以促膝谈心的方式,心平气和地对孩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有一位妈妈正在厨房做饭,她的儿子兴奋地跑了进来,想要告诉她一个故事。他非常激动,大声地叙述故事里的金字塔、骆驼及蛇。妈妈想要更了解这个故事,要求小男孩把故事里的主角画出来。妈妈走出厨房去拿纸。当她回来的时候,发现儿子的手里早已拿着一支蜡笔在厨柜上画着故事里的各种事物。

这位妈妈当时怒火中烧,但她平静了一下情绪一该不该开骂呢?她知道厨房是一定要清理的了,责骂也无济于事。于是她放下纸,拿起一张小椅子,坐在儿子身旁,耐心地对儿子说:“孩子,画画一定要画在纸上,不要往屋子里的任何地方乱画,否则的话,妈妈还要清理,多辛苦啊……”这个小男孩点了点头,显然,他觉得妈妈说的话是对的,他应该听妈妈的话。

心平气和地批评孩子,有助于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也能达到批评的目的。当你轻声细语地批评、嘱咐的时候,更多的是把孩子放在了受尊重的位置上,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父母的心与孩子的心处于一种平等交流的位置上,孩子当然容易从内心深处受到触动,随之而产生的,是对父母由衷的爱。所以,我们要学会让自己冷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如果能把精力放在控制自己的行为上,而不是控制孩子的行为,那得到的教育效果会出乎意料的好。

避免用负面的语气同孩子说话

生活中,很多家长常以一种命令的口吻下达指令,却希望孩子做出正面的效果,这种方式毫无疑问只能得到一种结果,那就是与你的期望方向背道而驰。比如:你对孩子说,别玩游戏了,赶快去睡觉。结果孩子根本不听你的指令,还是在玩游戏。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曾经说过:“父母经常用命令的口气对孩子说话,叫孩子做事,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很难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一直在命令中做事的孩子,会缺乏主动性,容易形成懦弱的性格,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可是在当今社会中,只要是有孩子的地方,就可以听到父母命令式的表达。在很多家长的意识中,孩子什么都不懂,做家长的管教孩子是理所当然的。他们认为,对孩子发号施令是做父母的权利,孩子还小,需要父母给他们指示和命令。有的家长还会为了维护自己作为父母的威信,刻意去塑造一个高高在上的家长形象,对孩子的口气也是命令式的。

在父母眼里,海玲是个不听话的孩子,因为不管父母让

她做什么,她总是不听从。海玲也不喜欢父母,原因是他们不尊重自己,老用命令的口气让自己做这做那。因此,海玲与父母的关系一直都不好。

亠次,海玲正在专心画画,妈妈命令她说:“小玲,过来帮我洗菜。”海玲不情愿地回答道:“我在画画。”妈妈看见海玲没有起身,走到她面前严厉地说:“我叫你洗菜,你听见没有?你还想不想吃饭?”海玲抬头看着妈妈说:“我正在画画,我的画还没有画完。”“你的画能当饭吃?”说着,妈妈拿起她画了一半的画,几下把它撕碎,扔在了地上,然后再次命令海玲道:“去洗菜!”海玲看着妈妈野蛮的行为,听着妈妈命令的声音,伤心极了,她怒视着妈妈,说道:“我今天不吃饭!”说完,站起身跑进了自己的房间,把门反锁上了。

事实表明,父母以居高临下的命令姿态来跟孩子说话,只会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只有父母转变姿态,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才有可能让孩子感受到平等。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孩子是发展中的个体,具有独立的人格和鲜明的个性心理特征,在向周围世界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处于主体地位,是学习的主人,父母应培养富有创造性和主动精神的孩子,让他们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提高和成长。因此,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激励孩子、诱导孩子是

成功的教育方法;而强迫责令,以成人为中心,往往使孩子被动,收不到好的效果。

英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说:“对孩子要少下命令,命令只有在其他方式不适用或失败时才用。所以父母不管要求孩子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注意用商量的口吻,而不要用命令的口吻。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是商量,而不是命令,也不应该是命令。”随着孩子年岁的增长,子女在喜好和兴趣,甚至交友等方面的看法都会与父母有分歧。这时父母对子女的一些喜好与兴趣绝不能简单地禁止。而应在充分尊重的前提下与子女商量,以求得共识或找出正确的解决途径。美国成功学家卡耐基说过:“用’建议‘,而不下’命令‘,不但能维持对方的自尊,而且能使他乐于改正错误,并与你合作。”

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在其著作《家庭教育》一书中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一天,陈鹤琴的儿子拿了一块破烂的棉絮裹着身体玩。陈鹤琴看见后,就考虑是立刻把破棉絮夺去呢,还是让他在玩弄中得到一些经验,或者命令他将棉絮丢掉,而以其他东西替代?思考了一下,陈鹤琴觉得还是用积极的暗示去指导为好,就对孩子说:“这是很脏的、有气味的棉絮,我想你

一定不要的,你要一块干净的,去拿一块干净的吧。”孩子听了,果然很高兴地跑去了。

陈鹤琴事后总结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是比较不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更不喜欢听恶言。大多数做父母的看见小孩子玩肮脏的东西,就自然地去把脏东西夺过来,而且还要骂小孩,甚至还要打他。其结果,小孩子改过的少,而怨恨父母的多。即使不怨恨父母,也一定不喜欢父母了!”

事实证明,父母要求孩子做某事时,若改命令式为商量式,效果就会大不一样。命令是不平等的,而商量则体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是平等关系。在平等的前提下,孩子更容易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更容易接受父母的要求和教导。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也有强烈的自尊。他们希望父母能够平等地对待自己,不愿意听到父母命令自己的口气,更不喜欢父母强迫自己的行为。家长应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改变居高临下的教育方式,用平等、友善的态度与孩子交流思想,在语言上要变命令式口吻为商量式口吻。

最美的教育不是传授,而是欣赏和激励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赏识孩子。”所有孩子心灵深处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赏识孩子,就要不断发掘孩子的优点,不断给孩子鼓励,从而逐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

“你是非常聪明、非常好的孩子。”这是德国家庭教育家卡尔o威特在对小威特的教育之中用得最多的一句话。每当儿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总是用这么一句话帮助儿子摆脱内心的苦恼。老威特认为,孩子毕竟是孩子,他太弱小,在他的人生之中会遇到很多难题,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帮助和支持他。只有让儿子充满信心,他才能在未来的人生之中面对一切挑战,才会拥有幸福的人生。

小威特小的时候不太聪明,甚至被人认为是弱智丿L童。刚开始学习写作的时候,他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一点儿信心。当他战战兢兢地把他的第一篇文章递给父亲时,老威特就注意到他眼中的不安,似乎他在等待着审判。读完他写的文章后,老威特发现那的确是篇糟透了的文章:问题没有交代清楚,句子不完整,还有很多错别字。应该怎样去评价它呢?由于感到儿子对写作缺乏自信,老威特知道简单地说一声“不好”不能解决问题。在他沉默之时,儿子流露出忧伤的眼神。可他没有想到,老威特对他说了一句令人兴奋的话:“非常不错,这是你第一次写作,爸爸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比你差远7o”这时,儿子的眼光中闪烁出兴奋的光芒。

不久,儿子把他的第二篇文章给威特时,已经是天壤之别了。

这就是孩子。你说他行,他就行;你说他不行,他就不行。你为他喝彩,他会给你一个又一个惊喜;你说他不如别人,他会用行动证明他真的很笨。

孩子不断进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家庭教育的作用,而其中来自家长对孩子的赞赏和鼓励则是一把挖掘孩子潜力、培养孩子积极成长的金钥匙。鼓励能调动人的积极性,鼓励能让人树立信心、看到希望。一句鞭策的话语,一次精神上的激励,往往能激发孩子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它们变成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促使孩子更加刻苦用功和不断提高。

曾有这样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讲的是一位母亲参加三

次家长会后对孩子的教育:

-位母亲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对这位家长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三分钟都坐不住。”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妈妈,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妈妈鼻子一酸,差点掉下泪来。她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到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别的家长都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饭,而且没让妈妈喂。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