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虎牢关一战,窦建德直接惨败。
李唐最后没有接受窦建德的投降,而是杀了他,以绝后患。
但是这么做,却让跟着窦建德的那些个部下们心生怨恨,窦建德对他们不错,李唐却直接杀了窦建德,那就是杀了他们的恩人。
故此,李唐立国之后,对于燕赵之地的控制,一直都是比较严格的。
甚至是派遣了驸马都尉柴绍,亲自去幽州。
再加上,罗艺在冀州谋反,也是损耗了燕赵之地的元气,导致这地方在大唐境内的风气也不太好。
李承乾看了看来自于幽州的大小奏章,也是松了一口气。
目前为止,一切都还算是安稳。
在监国的过程中,李承乾展现出了超乎年龄的成熟与稳重。他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善于从多方面去考虑问题,并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
他的决策果断而又不失谨慎,赢得了朝臣们的广泛赞誉和尊敬。
在盛唐的晨曦中,大明宫内的太极殿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晨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光洁如镜的地面上,映出两道长长的影子——那是太子李承乾与谏议大夫魏徵。
“殿下,监国之事,非同小可,乃是国家之根本,社稷之安危所系。”魏徵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臣以为,殿下需从三个方面着手,方能不负圣望,安邦定国。”
李承乾闻言,正色道:“愿闻其详,魏公请讲。”
“其一,明法度,以正朝纲。殿下监国,首要之务便是整顿朝纲,确保法度严明,无论亲疏贵贱,皆需一视同仁。唯有如此,方能树立殿下之威严,使百官敬畏,万民归心。”魏徵缓缓道来,每一句话都掷地有声。
李承乾点头,若有所思:“魏公所言极是,法度乃国家之根本,吾必当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其二,广开才路,不拘一格。殿下应广开才路,不拘一格,选拔贤能之士,充实朝廷。唯才是举,方能集思广益,共谋国是。同时,亦需重视地方官员的选拔与考核,确保政令畅通,上下一心。”魏徵继续阐述。
李承乾颔首赞同:“人才乃国家之根本,魏公之言,正合吾意。吾将设立专门机构,负责人才选拔与培养,力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其三,体恤民情,以安民心。殿下需时刻关注百姓疾苦,减轻赋税,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确保民生安定。同时,加强边防,抵御外侮,保境安民,使百姓安居乐业,方能得民心,固国本。”魏徵的声音中多了几分温情与期许。
李承乾闻言,心中涌起一股豪情:“魏公所言,正是吾心之所向。吾将亲临民间,体察民情,确保每一项政策都能真正惠及百姓。同时,加强军备,巩固边防,保我大唐万世基业。”
父皇曾经说过,内事不决问房玄龄和魏徵,外事不决问李靖和李勣。
李承乾如今就借着这个机会,虚心向房玄龄、魏徵等人请教。
也算是表达了自己对这些大唐老臣们的敬重,还有器重,也释放出来一个信号,更是拉进了君臣之间的关系。
然而,监国并非易事。
面对繁重的政务和复杂的局势,李承乾也时常感到力不从心。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热爱,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职责与使命。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一个有担当、有能力的储君。
李承乾身着太子服饰,端坐在书房中央,眉宇间透露出一种超越年龄的沉稳与智慧。
他深知,作为未来的储君,不仅要精通内政,更要对边疆事务有独到的见解。
而李勣,这位历经沙场、战功赫赫的老将,则以其丰富的军事经验和深邃的战略眼光,成为了李承乾此次请教的不二人选。
“李公,”李承乾缓缓开口,声音温和而有力,“父皇时常教导我,治理国家需内外兼修,对于番邦的管理更是重中之重。然我虽有心向学,却苦于经验不足,故特请将军赐教。”
李勣闻言,站起身来,拱手行礼道:“太子殿下言重了。老臣虽粗通武艺,但在治国理政上,还需殿下多多指教。不过,关于番邦管理,老臣倒有几点浅见,愿与殿下共同探讨。”
“请公直言。”李承乾微微颔首,目光中闪烁着期待。
“首先,番邦之地,风土人情与我中原大异其趣,故在管理上,需以‘和’为贵,尊重其习俗,方能得其民心。”李勣沉声道,“昔日汉武帝虽开疆拓土,但亦因过于强硬而引发诸多边患。我朝应吸取前朝教训,以怀柔为主,辅以必要的军事威慑,方能确保边疆安宁。”
李承乾点头赞同,继续追问道:“那么,在具体实施上,又该如何操作呢?”
“殿下可对此番前来大唐,参与国丧的那些使团,接见慰问一二,以作赏赐,拉进关系。”李勣回答道,“同时,对于番邦的贡品与赏赐,亦需拿捏分寸,既不可过于吝啬,以免失了朝廷体面;亦不可过于慷慨,以免助长其贪婪之心。”
“将军所言极是。”李承乾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不过,我还有一事不明。若番邦之间发生纷争,我朝又该如何应对?”
“此事需视情况而定。”李勣解释道,“若纷争较小,我朝可居中调停,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若纷争升级,有危及我朝边疆安全之虞,则必须果断出手,以雷霆万钧之势平息战乱。但无论何种情况,我朝都应秉持公正立场,不偏不倚,方能赢得番邦的尊重与信任。”
一番讨论下来,李承乾对番邦管理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