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别窝在屋里头了,都出来,到一号大楼去!”
喊话的声音在这夜晚显得格外清晰,所有人都听到了,这是赵管事在喊呢。
这大晚上的能有什么事?
一号大楼?额……就是那栋建的特别高大,却只建了三面墙的楼。
世间哪里有建房子只砌三面大墙的呢?不怕透风不怕遭贼么?所有人都迷惑不已。
直到两天前,那里忽然多出了一面绿色的墙壁。
还在墙侧用石灰刷了一个巨大的“1”字。
“多媒体教育大厅”是没有人能够记住的,现在干脆就取名叫做一号楼了,简单易记。
赵管事敲着铁坨坨,连续喊了好几遍。
不管心里头怎么疑惑,赵管事喊人他们是不敢不听的,于是从家属小棚屋里、从临时大棚屋里陆陆续续走出了很多人。
领路的人都把油灯高高举起,很快营地里就走出了几条星星点点的长龙。
本来安静的一号大楼门口,现在已经人声鼎沸。
这栋楼对他们来说有些过于高大了,他们也见过县城里的钟鼓楼,钟鼓楼很高,但绝没有建的这么大的。
事实上,当初建楼的工匠也曾经束手无策。
方愈给出的设计图类似后世的剧院。
前头空置出来放大屏幕,后头是地上一层,楼上半层,上下都可以坐人。
但这时候又没有钢筋水泥预制板,上头半层坐上几百上千人,承重问题怎么解决呢?
最后还是潘老师出手。
她从塑料盒上剪出一个小角,还细心的修成了凹陷的半月形,让它当作二楼的承重楼板。(铁皮太重)
为了防止塑料日久变形,她又找出了4根牙签。
剪掉一端尖尖的部分,把4根牙签分别插入地上……这就是承重立柱了。
最后听说工匠们也解决不了天花板的问题,于是她又从盒上剪出一小块盖了上去。
建筑工匠们认为几百人上千人太重,在她那也就像一堆蚂蚁差不多。
一块小塑料+四根牙签,足够蚂蚁们在二楼蹦迪了。
事实证明,这些东西到了明朝是非常管用的,那些工匠们经过承重测试以后,认为这二楼再上两千人也没有问题。(假设,空间不够)
当然他们不知道那“厚实又坚固的神奇楼板”有个致命的缺点:要注意防火。
按照方愈的叮嘱,高二带着一个排的保安队员守在门口,严厉禁止他们把油灯带进去。
现在一千多人都已经陆续走进了大厅。
大厅里头光线昏暗,
只在青砖墙上各自挂了八盏油灯,而且位置压的极低。
尽管如此,他们还是看清了里头是一排一排的长条凳子,凳子中间还留有两条过道。
中间最显眼的就是四根立柱,它们笔直而且极其粗壮,看起来就很有安全感!
不少人都盯着这立柱感叹:也不知从哪个深山老林伐出来的百年树木呢,东家还真是不惜成本啊!
正当他们犹豫是站这里还是进去过道的时候,赵管事已经在门口开骂了:“都杵在门口做什么!公子就要过来了,赶紧都自己找座位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