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百姓、粮草都妥善安置,让鞑子即便占了土地,也无法得到补给。
若是明军势力强,则可与后金鞑子决一死战,扬我大明军威。”
他说话时,声音沉稳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千钧之力。
杨嗣昌听了,眼中一亮,赶忙拱手拜道:“多谢督师指教,属下一定铭记于心,不敢有丝毫忘怀。”
他的脸上露出兴奋的神色,似乎已经在想象着自己按照孙承宗的策略在辽东大展拳脚的场景。
孙承宗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窗外。
此时,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在他的身上,给他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
他像是一尊古老而坚毅的雕像,承载着太多的责任与沧桑。
过了一会儿,他站起身来,说道:“时间不早了,我还要赶回锦州。杨大人,今后辽东就看你的了。”
他整了整自己的衣衫,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决绝。
杨嗣昌赶忙起身,恭恭敬敬地送孙承宗出门。
他微微弯腰,语气诚恳地说道:“督师大人放心,我杨嗣昌定当与辽东共存亡,不负大人所托。”
孙承宗回头,嘴角露出一抹浅笑,说道:“好!告辞!”
说完,他便大步流星地走出巡抚衙门。
他的步伐坚定有力,仿佛在向这片他为之奋斗过的土地告别。
他的身影在夕阳下渐行渐远,却在杨嗣昌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杨嗣昌站在门口,望着孙承宗离去的方向,久久没有回神。
他的脸上表情复杂,既有对孙承宗离去的不舍,又有对未来独自肩负辽东重任的忐忑。
他握紧了拳头,暗暗发誓,一定要在辽东做出一番成绩,不辜负孙承宗的信任。
回到衙门内,杨嗣昌坐在书桌前,回想着孙承宗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
他拿起毛笔,想要记录下孙承宗关于辽东局势的策略,却又忍不住停下笔来,陷入沉思。
他深知,未来的辽东之路,必将充满艰难险阻,但他也明白,这是他展现自己才华、为朝廷效力的绝佳机会。
他重新提起笔,在纸上写下了“辽东之责,重于泰山”几个大字,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而此时,已经在回锦州路上的孙承宗,坐在马车里,眼神望向远方。
他的心中既有对辽东的不舍,也有对朝廷未来的担忧。
他知道,自己的离开或许会引起朝廷的震动,但他也相信,杨嗣昌有能力挑起辽东的重担。
马车在颠簸中前行,孙承宗闭上了眼睛,似乎在回忆自己在辽东的点点滴滴,那些战斗、那些决策、那些与将士们共度的艰难时光。
他的脸上时而浮现出微笑,时而又露出凝重的神色。
他知道,自己的使命或许即将结束,但辽东的故事,还将继续……
杨嗣昌在衙门里,反复琢磨着孙承宗提到的坚壁清野和决战之策。
他叫来手下的将领,开始商讨如何根据目前明军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具体的计划。
将领们各抒己见,有的主张立刻加强防御工事,为坚壁清野做准备;
有的则认为应该积极训练士兵,等待时机与后金决战。
杨嗣昌认真地听着,时而点头,时而皱眉,他在权衡着每一个建议的利弊。
他深知,这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辽东的生死存亡,关乎着大明的边疆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