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所有记者和镜头聚焦在杨林安身上,场内压抑的气氛得到了些许的缓解。。
杨林安拿起文件,首先将火种计划的整个流程和测评结果的概况进行了阐述。
作为华夏科工委主要代表的他,深知这次发言的重大意义。
继承结束,新组建成的年轻中科院目前还没有进行过任何试炼。
别说外界,就连杨林安自已都不知道这样的一个国家科研团队,到底是会给人一个惊喜,还是一个惊吓。
但可操作的地方也在这里。
正因为没有任何人知道中科大的真正实力,那也就意味着此时的中科大的力量,可能是无穷大的。
他知道,此时盯着这场发布会的不止华夏同胞。
还有外面虎视眈眈的豺狼。
因此在汇报的措辞中,他掺杂了浓郁情绪。
此时的中科大,就像是一个黑洞。
无法被观测,无法被验证,而杨林安恰巧又最清楚西方怕什么。
因此,他汇报中的每一句话,都能精准的踩在西方最害怕的地方。
二十分钟之后,杨林安的汇报进入尾声。
缓缓放下手中的文件。
此时发布会场的记者和聚集在各个同步直播平台的观众们,心中的悲伤都被抚平了大半。
“效果真有这么好吗?”
“两千名院士的认知汇集在一起,那肯定厉害。”
“这相当于每个人都获得了两千名院士的知识储备……”
“这有点恐怖啊。”
“致敬那些甘愿牺牲的院士们!”
“国士无双!”
在发布会现场,不少记者也都在提问环节问出了各自的问题。
“两千名院士的认知的集合,和荀院长相比怎么样?”
一位记者朋友发问。
尽管杨林安说过每一个继承者继承的都是两千名院士的认知,但这些记者朋友们总是做不好数学题。
即便到此时,他们仍旧认为2000<1。
仍旧认为两千名院士的认知集合,比不上荀敬昌一个人的。
哪怕荀敬昌也是这两千名院士中的其中一员。
杨林安道:“万分遗憾的是我们永远的失去了敬昌,但欣慰的是敬昌和院士们的精保留了下来,在那两千名新任院士身上,我们能够看到敬昌的影子。”
另外一名记者问道:“还有一个问题,在火种计划之前,网络上对于荀院长的儿子有一些非议,不知道现在荀风同志的继承结果怎么样?”
杨林安严肃道:“毫不夸张的说,我对荀风的期待和评价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需要声明的一点是,荀风儿时的脑部损伤,让他拥有了比任何人都出众的思维能力,而表达能力的欠缺,也给了他超出同龄人数倍的思考和阅读的时间。”
“在这次的继承中,平均继承时长为十三分钟,而荀风是五十三分钟。”
“这超出了中科院预估的最大集成时间二十分钟还要多,”
在这件事情上,杨林安没有任何夸张,甚至此时他说的任何话,都还显得有些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