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古御林茶行的午后宁静而温馨。
阳光透过窗棂,斑驳地洒在木质的地板上,与空气中淡淡的茶香相互交织。
姚云娘端坐在茶行内,虽只有十来岁,却显得十分沉稳。她的眼神专注而清澈,仿佛能洞察一切。
卓老三受姚四娘子所托,正在教云娘品鉴白茶。
他轻轻举起一杯刚冲泡好的白茶,阳光透过杯壁,映照出茶水的清澈与纯净。他深吸一口气,让茶香沁入心脾,对云娘缓缓说道:“品鉴白茶,首先要观其色。”
姚云娘目不转睛地看着杯中的茶水,那是一种淡雅的黄绿色,如同初春的嫩叶,又似清晨的露珠。她轻声回应:“这颜色真是清新脱俗。”
卓老三微微一笑,继续说道:“其次要闻其香。”他轻轻摇晃着茶杯,让茶香散发出来。姚云娘也学着他的样子,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那香气清幽而持久,如同山间的清风,又似幽谷的兰花。
“这香味真是让人心旷神怡。”姚云娘感叹道。
卓老三点点头,继续说道:“最后便是尝其味。”他轻轻抿了一口茶水,细细品味着其中的味道。姚云娘也小心翼翼地尝了一口,那味道清爽宜人,入口即化,回甘绵长。
“这白茶的品质确实上乘。”姚云娘赞叹道。
卓老三满意地看着姚云娘,他知道这个聪明伶俐的女孩已经掌握了品鉴白茶的要领。他放下茶杯,淡淡地说道:“品鉴茶叶,不仅是为了辨别其品质,更是为了感受其中的韵味与情感。每一壶好茶,都是自然与人的完美结合,是生命与智慧的结晶。”
姚云娘听着卓老三的话,心中涌起一股敬意与感激。受姑姑所托,卓老三教她做茶、品茶已有些日子,她知道,自己不仅在品鉴白茶的过程中学到了技巧,更在卓老三身上感受到了对茶的热爱与敬畏。这种感觉,如同杯中的白茶,虽然清淡却令人难忘。
对于卓老三来说,姚云娘虽然年纪小,却是个省心的徒弟。
姚云娘在卓老三的指导下,逐渐掌握了制茶的精髓。她跟随卓老三吃苦耐劳,每天起早贪黑,忙碌于茶叶的采摘、晾晒各个环节。尽管汗水湿透了衣衫,但她从未有过半句怨言,反而乐在其中。
与姚云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的两位叔叔——二叔姚子陵和三叔姚子渊。
虽然他们也向姚四娘子保证了要好好学做茶,但实际行动却与保证相去甚远。
他们整日游手好闲,对制茶工艺浮皮潦草,态度极其浮躁,不务正业。甚至有些歪门邪道的想法,总想着如何通过投机取巧来牟取暴利。
一日,正是采茶的好时节。姚云娘背着竹篓,踏着晨露,穿梭于茶园之间。她小心翼翼地挑选着每一片嫩绿的茶叶,动作熟练而有序。而姚子陵和姚子渊则躲在树荫下乘凉,偶尔装模作样地摘几片茶叶,便开始抱怨阳光太烈、茶叶太尖。
姚四娘子看在眼里,怒在心中。
她本就觉得两位哥哥与她并非同道中人,并不想收留两位哥哥在“古御林”茶行中,奈何两位哥哥好不容易有了回京的机会,就赖着再也不肯走了。
“古御林”茶行在内部伙计中举行了一场制茶比赛,茶行内的仆人们都可以参与,姚云娘、姚子陵和姚子渊也都参与。
比赛开始了。姚云娘凭借着之前的努力和卓老三的指导,迅速进入状态。她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而姚子陵和姚子渊则是手忙脚乱,他们试图用一些旁门左道的技巧来掩盖自己的不足,但很快就被识破了。
最终,当三份干茶摆在众人面前时,高下立判。
姚云娘的茶叶色泽翠绿、香气扑鼻;而姚子陵和姚子渊的茶叶则色泽暗淡、气味混杂。
他们甚至不知道白茶工艺不同于其他茶类,是不存在炒茶这一步骤的。
他们不知道白茶以其独特的制作方法和天然健康的属性独树一帜,其加工过程中最显著的特点是“不炒不揉”,这一点与绿茶等其他茶类的加工工艺形成鲜明对比。
绿茶之制作,需经高温翻炒,即“杀青”之步骤,以遏止红化锈蚀,维系茶叶之绿意与鲜活之口感。反观白茶,则循萎凋与干燥两大法门施为,从而保存了更盛之天然属性及养生之精华。
在绿茶制法中,“杀青”乃关键之所在,此过程以火力或蒸汽阻断叶片内的活性,确保叶色常绿,同时锁住了那份清新爽口的茶韵。通过这一工序,绿茶得以保持其独特的色泽和轻盈的香气,令人品之如沐春风,心旷神怡。
而白茶之艺,则更倚重天成。其首步萎凋,叶自缓失水分,轻微发酵,渐显清香甘味;继之以温燥,不火不揉,叶态自然,风韵独特。此法所成之白茶,既存茶之本真,又见工夫之细,香醇味厚,久饮益康。
总之,绿茶之炒制固色保鲜,白茶叶之自然干燥则尽显原生态之妙,两者各执茶道一端,共绘茶艺美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