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中文网

81中文网>小窗幽记菜根谭围炉夜话每个年龄看收获不同 > 第18章(第2页)

第18章(第2页)

【译义】周公制礼作乐,是周朝的圣人,但是,他却不因为自己的才德,而对他人有骄傲和鄙吝之心。有才能的人,哪里可以自以为了不起呢?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却“有才若无,有德若虚”,不断虚心学习。求学问哪里可以自以为满足呢?一个家族的衰败,总是由于子孙的骄傲懒惰,而社会风俗的败坏,多是由于大家过度的奢侈浮华而造成。

【评析】孔子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而周公为武王之弟,周代的礼乐行政都由他订定,周公才华之美,由此可知。倘若有一个人,他的才华像周公一般美好,而为人却骄傲鄙吝,这个人在其他方面

,也就没有什么可看之处了。为什么呢?因为,才能是用来服务人群、造福社会的,一个骄傲鄙吝的人,不但瞧不起别人,更是吝啬于贡献自己,再高的才华又有什么用呢?

颜渊是孔门弟子中德行最好的,孔子屡次称赞他,但是他却更为谦虚,更努力学习。我们现代人,论学问品性,有几个人能比得上当时的颜渊呢?然而,大部分的人稍有所得便洋洋得意,殊不知学问愈渊博的人,愈不敢自满,因为他明白学海无涯的道理。而自满的人,又如何能拥有丰富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呢?

一个家族的衰败,往往是由于不肖子刊、骄横怠惰所致,因为骄横失德,怠惰失学,门风怎么可能不败呢?而社会风气的败坏,总因为有些人虽然富贵,却竞相奢靡浪费,把一个淳朴良善的社会,变成一个重财重色的大染缸。奢淫的祸害,实在太大了。那些对社会风气具有影响力的达官显贵,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为社会作个好榜样。

一生温饱气昏志惰,几分饥寒神紧骨坚

【原文】饱暖人所共羡,然使享一生饱暖,而气昏志惰,岂足有为?饥寒人所不甘,然必带几分饥寒,则神紧骨坚,乃能任事。

【注释】气昏志,隋:神气昏昧,志气怠惰。神紧骨坚:精神抖擞,骨气坚强。

【译义】人人都羡慕吃得饱、穿得暖的生活,可是,就算一生都享尽物质饱暖的生活,而精神却昏昧怠惰,那又有什么作为呢?忍受饥寒是人们最不愿意的事,但是,饥寒却能策励人的志气,使人精神抖擞,骨气坚强,这样才能承担重任。

【评析】人长久生活在饱暖的环境里,就不能吃苦,四体不勤的结果,便是志气堕落,雄心大志早就被逸乐的日子消磨得一干二净,这种人很难有作为。因为,志气是要能在逆境中经受磨炼,想成功就必须要有坚强的精神意志,在饱暖中浸泡得骨软志昏的人,是无法承担它的,长久的无所用心,已使他们失去应变与开拓的能力了。

而饥寒却足以激起人的精神,磨炼人的耐力。相信大部分人都有这种经验,在夏日炎炎时,人的精神容易昏沉嗜睡,而冬日气寒,却使人精神特别清醒。在苦境中,人容易被激发起斗志和潜力,也容易被环境训练得更能吃苦耐劳,这些都是成功所必备的条件。这样的人才能肩负重责,而不会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

闲居常怀振卓心,交友多说切直话

【原文】一室闲居,必常怀振卓心,才有生气;同人聚处,须多说切直话,方见古风。

【注释】振卓心:振奋高远之心。切直话:实在而正直的言语。

【译义】闲散居处时,一定要时常怀着策励振奋的心志,才能显出活泼蓬勃的气象。和别人相处时,要多说实在而正直的话,才是古人处世的风范。

【评析】闲居的时候,最容易流于懒散而不知节制,若是没有高远的理想和策**心,便不知不觉白白地蹉跎大好光阴,人也会变

得安于逸乐,因此而丧失一颗向上的心,闲居就变成有害的事了。事实上,聪明的人正是利用闲居的时候来充买自己的,因为,忙碌使人没有时间考虑其他的事情,惟有在空闲时,才可能自我充实。生活闲散,又没有一点振奋之心,一个人真的会过得了无生气。这段话,真是教我们过日子的至理名言。

和许多人相聚在一起时,不要总是说些言不及义的话。古人好友相聚,常互相勉励,言语恳切正直,彼此都能有所长进。因此,古人交游多是“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一来能增广见闻,二来能修养品德。如果大家在一起只是饮酒作乐,互相标榜,那么,也不过是一群臭味相投的酒肉朋友罢了。与古人相比,我们真的太过“聒噪”了。

秤心胆成大功,铁面铜头真气节

【原文】成大事功,全仗着秤心斗胆;有真气节,才算得铁面铜头。

【注释】秤心斗胆:比喻一个人心志坚定,胆识远大。铁面铜头:比喻一个人公正无私,不畏权势。

【译义】能够成大事立大功的人,完全靠着坚定的心志,以及远大的胆识。真正有气节的人,才可能铁面无私,不畏权势。

【评析】成大事立大功并不全靠学问,虽然学问也是必要条件之一,但是,如果没有一颗如秤砣般坚定的心,以及远大的胆识,什么事都不敢做,即使做了也不长久,那么,凡事都不能成功。例如,孙中山十次革命失败却仍不气馁,心志的坚定可见一斑。在那时,革命被视为叛逆的行为,抓到了是要杀头的,可是,孙中山始终不忧不惧。他的学问渊博,胆识超人,才能成就这番推翻帝制的大事业,这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古来的英雄烈士,哪一个不是凭着秤心斗胆,抛头颅、洒热血,为历史增添一页页可歌可泣的史页?

有真气节,才能不徇私;有真气节,才能不畏权势。所谓铁面铜头,正是形容一个人不徇私、不畏恶的凛然作风。这种人如果做官,政治必定清明,因为他以廉洁自守。如果只是个老百姓,也一定有为有守,不致作奸犯科,伤风败俗。不管是在朝为

官,或是在野为民,这种人即使撞得头破血流,还是一副硬骨头,因为,真理永远是他们追寻的目标。

心胸坦荡可见光明境界

涵养正气做到勿忘勿助【原文】不忮不求,可想见光明境界;勿忘勿助,是形容涵养功夫。

【注释】不忮不求:《诗经·邶风·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是说一个人不陷害人,也不希求非分之财,这种人怎么会做出不好的事情来呢?“臧”是美善的意思。勿忘勿助:《孟子·公孙丑》:“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这是指义气的功夫必定要把集聚道义当作一件事,但不可预先期望效果,只要心里不忘记由它自然生长就是了,也不要因为气不充足,另外想法子帮助它生长。“正”是预期的意思。

【译义】由安贫知足,与世无争,不陷害别人,不贪取钱财的态度,可以看到一个人心境的光明。在涵养的功夫上,既不要忘记聚集道义以培养浩然正气,也不要因为正气不充足,就想要想尽办法帮助它生长。

【评析】《论语·子罕》篇:“衣敝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这章是孔子描绘子路的话。子路为人慷慨尚义,孔子说他穿着破旧的袍子,和穿了皮袍的富贵中人站在一起时,他没有一点儿自卑感,丝毫不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这种气魄不容易养成,必须要有真正的学问和气度才行。因此,孔子引用《诗经·邶风·雄雉》章中的两句话称赞子路,也告诉我们子路为什么能做到,就是这四个字:“不忮不求”。

大家都知道“不求”——凡事都无求。什么是“不忮”呢?以现代的观念来解释,就是内心一片坦荡。你地位高、有钱,但你是人,我也是人,并没有把功名富贵和贫贱之间分等,都一样看得很平淡,自然不会因忌妒而陷害别人了。以此待人处世,“何用不臧”?怎么会做出不好的事情来呢?哪里会行不通呢?有这种心理,自然就气度高远。所以说培养气质,不是外表的服可以培养出来的,要在内心具备这种修养,才是一个坦荡磊落的君子。因此,作者认为一个人不忮不求,才能见出他光明的心境。

孟子谈到如何培养浩然之气时,曾经举了一个例子。

宋国有个人忧愁他的禾苗不长大,就把苗根拔高起来。他精疲力竭地回到家里,告诉家人说:“今天累死了,不过,我也帮助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去一看,那些禾苗都已经枯槁了。

这就是“揠苗助长”的故事。孟子利用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一般人养气,不像宋人那样帮助禾苗生长的实在很少。有的人认为养气没有益处而丢开它,这就等于种田却不替苗锄草,最后仍然得不到效果一样。有的人养气未成,却硬要帮助它速成,这就和拔苗助长一样了,不但没有益处,反而害了它。因此,想涵养那股浩然之气,千万不要忘记把聚集道义当作一件事,更不要忘记让它自然生长,不要因为它不够充足,就想助长它。因为这浩然的正气,是集聚平时所为的一切道义,内在生发出来的,并不是在外面窃取一两件偶然合于道义的行为就能得到的。所以,作者才说“勿忘勿助”是形容涵养的工夫。

求其理数亦难违,守其常变亦能御

【原文】数虽有定,而君子但求其理,理既得,数亦难违;变固宜防,而君子但守其常,常无失,变亦能御。

【注释】数:运数。理:合于万事万物的道理。常:常道。

【译义】运数虽有一定,但君子只求所做的事合理,若能合理,运数也不会违背理数。凡事虽然应该防止意外,但君子如果能持守常道,只要常道不失去,再多的变化也能御防。

【评析】许多人相信“命运”是个定数,因此,有的人过于相信而不思努力,甚至坐以待毙。事实上,天下的事情,一切依理而行,只不过有时显而易见,有时却隐晦不明。比如一个杯子坠地,你若能及时用手接住,杯子便不会破碎,人的命运也是如此。有的看来似乎很难以转变,却又不尽然。例如:佛家说:“定业不可转,惟忏悔可转。”也不说命定。《了凡四训》更说明为善能够改变命运的事实,历历可证。算命的人也认为相随心转,命随行易。无论显而易见或隐晦不明,总不说命为定数。所以君子为事,于人求人理,于事求事理,只要不悖理行事,命运的好坏就不值得忧虑了。

世事虽然多变化,但是君子只须守住常道,就能“以常制变”,因为常道是万物的根本。就像万物或飞或跃,暂离地面,也一定要回到地面的道理一样。如果常道偏失了,不必等任何变化,自己必定会先倾覆。因此,君子只知道持守常道,并不惧怕小人诡计多端,也不要畏惧世事多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