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激励是成功的诀窍。
石月河很不要脸地把两位老师捧的在高处,实际上,一直在给两人挖坑,而且把文承敏摆到了明面,私心瞬间变成公心。
李大伟确实喜欢这个调调,他才不在意是否有坑,略显兴奋地说:“石头这个主意绝了。你这脑子怎么长的,这弯子转的太快了,怎么就能想到知青这样一个绝妙的点子。这个角色定位太有现实教育意义了,一定要改,这是我们这部电影的又一次升华。”
这大概就是文人喜欢的拔高。
李大伟同志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是当仁不让的,一旦涉及更大的社会价值,他的工作热情像大炮一样猛烈。
假如身处战争年代,炮兵团长太过屈才,赴汤蹈火的突击队长才是他最佳的岗位,一往直前,决不言败。
石月河赶紧插话问:“李明老师,你有什么想法?”
李明毫不犹豫双手抱拳说:“我举双手赞同,这真是一个绝佳的点子,天才就是不同凡响,佩服。”
也许是由衷的赞美,也许是反讽。
石月河宁愿相信是前者,应该也是前者,李明胆子是小,但并不阴阳怪气。
李大伟间接得到李明支持,兴奋莫名地说:“说干就干,先去食堂吃饭,连夜开干。”
有李大伟在场,安静吃饭是不可能的,成了名副其实的工作餐。
大事搞定,也打了埋伏,石月河不太担心文承敏的角色问题,配角有难度,群演还是有把握的,作为一个绝妙点子的引爆者,小文子也是有贡献不是。
后续的工作,石月河不需要过于强势以至于咄咄逼人,毫无必要。放着身边两位大拿或者准大拿,他又何必事必躬亲、劳心费力,两位李老师可都是真正的专业编剧。
一番商议讨论后,确定了知青A出现的场次有三个。
第二场戏水库,女主周浩哥哥间接因知青A怯懦受伤。
第七场戏老树爷爷,知青A心怀愧疚,主动帮助女主,不被原谅。
第十四场戏雨夜救人,知青A关键时刻,以身躯替代冲走的桥板,实现自我救赎和升华。
知青B,作为知青A的陪衬,只在第二场戏出现。
讨论中,李大伟善解人意,提出直接以文承敏为原型设计知青A人物性格画像。性格:油滑不正经。思想:抵触农村劳动。本性:善良,有担当。过程:激发本性,完成翻转。
台词不多。
第七场有两句台词:忐忑表情,“这是燕上骨科医院的特效药。”表情复杂,尴尬和讪讪:“我先走了。”
第十四场只有一句台词:俯身趴在桥架上,风雨中满脸雨水,大喊,“走!”
石月河最后给两个知青起了名字,知青A李英雄,知青B江川。
李大伟死活不同意,只好改为:知青A贾英雄。
修改场次不多,台词更是少得可怜,过程却并不简单,牵一发动全身,要符合人物演化内外因果关系,不能影响主线发展,翻转要有铺垫和必然性。
第十四场戏,一句台词,反复揣摩和尝试,李大伟最后提出的化繁为简,一个“走”字,大家认为与场景作为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