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中文网

81中文网>中国历史古代史 > 唐朝 上(第1页)

唐朝 上(第1页)

唐朝

历史

开国统一

李氏起源

唐朝皇族陇西李氏,被认为是十六国时西凉开国君主李暠的后裔。《旧唐书》和《新唐书》则将李氏的祖先追溯到了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李耳(老子)而在南北朝后期,李氏家族兴起的关键人物是李虎。李虎在北方的动乱中追随北魏权臣宇文泰,成为宇文氏家族倚靠的“八柱国”之一。李虎死后,其子李昞继续在西魏、北周得到重用,并在北周时作为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被赐胡姓大野氏,待到北周末年丞相杨坚掌权,才还复本姓李氏。李昞子李渊自少袭封父爵唐国公,娶宇文泰外孙女窦氏,深得建立隋朝的隋文帝杨坚与其妻文献皇后独孤氏的喜爱,累官为太原留守。

起兵建唐

隋朝在大业(605年-618年)年间,由于隋炀帝滥用国力,加之三征高句丽的失败,导致民变四起。李渊见天下大乱,隋朝灭亡的形势不可扭转,于是生出取而代之的念头。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李渊于晋阳以尊隋之名起兵,一路势如破竹,同年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杨侑即隋恭帝。李渊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义宁二年(618年)三月,隋炀帝死,五月,杨侑禅位于李渊,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国号“唐”,改元武德,定都长安,隋朝灭亡。李渊即唐高祖。此后,高祖册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

统一天下

唐朝初期,由于经历了长期战乱,国家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也从隋朝大业初年的八百万户骤降至二百余万户。此外,唐朝的北方边境也受到了来自漠北的东突厥的威胁。当时的突厥空前强大,包括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等国,甚至是中原地区的窦建德、薛举、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地方割据势力都臣服于突厥。

高祖入主关中前,先派人吹捧瓦岗军领袖李密,使其成为中原的屏障。到唐朝建立时,各派政治力量继续在进行角逐。高祖则以关中为根据地,不断发展自己的力量,着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武德元年(618年)六月,李世民率唐军攻打割据陇右的薛举、薛仁杲父子,九月,薛举死,至十一月,薛仁杲兵败出降,唐军占有陇右。次年(619年)五月,唐又以反间计策动武威豪族安兴贵、安修仁生擒李轨,不费刀兵便尽有河西之地。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击败勾结突厥入侵河东的刘武周、宋金刚,恢复了对代北的统治。至此,唐朝不仅巩固了关中根据地,而且发展了实力,可以集中力量经营中原和江南。

此时,瓦岗军已瓦解,山东大部分郡县已降唐,幽州的罗艺也归附了唐朝。中原地区还有洛阳的郑帝王世充和河北的夏王窦建德两大势力。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击溃郑夏联军,俘窦建德,王世充投降。窦建德被处死后,其余部刘黑闼起兵反抗,旋即被李世民、李建成击溃,割据鲁南的徐圆朗、割据冀北的高开道相继败亡。至此,唐朝大体统一了河南、河北、山东地区。武德四年(621年),割据江陵的萧铣被唐将李靖、李孝恭率军平定。同一年,岭南地区的豪族冯盎降服,虔州的林士弘被唐军击败。岭南各地纷纷臣服。江淮地区的杜伏威早在武德二年(619年)便已降唐。武德五年(622年)杜伏威入朝,其部将辅公祏便于武德六年(623年)八月起兵反唐,隔年被唐军俘杀。江南平定。

到武德七年(624年),除割据朔方、依附突厥的梁师都以外,唐朝已在全国建立起了统治。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唐乘突厥衰乱,派兵攻灭了梁师都。

唐高祖在位时,废隋苛政,定律令、建官制、置学校、组建十二军统领府兵、颁均田制和租庸调法、行“开元通宝”钱,初步完善各项制度,为唐王朝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贞观之治

在唐朝肇建的过程中,高祖的长子李建成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次子李世民的军功最为卓著,以至于有相当一部分史家认为高祖能得天下,倚靠的是李世民之力。随着李世民威望的提高,他与李建成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在这个过程中,高祖的优柔寡断,加剧了兄弟间的争斗。这一斗争以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发动伏兵于玄武门,发动军事政变,射杀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而告终。事变后,高祖被迫册立李世民为太子。八月九日,高祖禅让帝位,成为太上皇。李世民继位,是为唐太宗。

唐太宗是中国古代一位善于吸取历史经验,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识的帝王。即位后,经常与大臣讨论历代王朝盛衰的教训和治国方针政策。他从隋末民变中认识到群众的力量,吸取隋灭教训,重视百姓生活;留心吏治,选贤任能,知人善用,从谏如流,任用杜如晦、房玄龄等贤臣,李靖、李勣等战将,重用魏徵等诤臣,出现了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为代表的一批文臣武将[126],保证了政治稳定和各项政策的施行;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一系列治世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局面。同时,太宗大力平定外患,攻灭东突厥、吐谷浑、高昌、薛延陀,打击高丽(即高句丽)、吐蕃(后以文成公主嫁予松赞干布),尊重边族风俗,对少数民族采取相对平等的态度,他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四方诸国尊他为“天可汗”。

经过太宗朝君臣的共同努力,在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唐朝出现了一个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是为唐朝的第一个治世,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厚实的经济基础。

但是,唐太宗在统治后期逐渐骄矜,征发百姓劳役增多。在太宗晚年,最困扰他的是储位问题。太宗与文德皇后长孙氏所生诸子中,长子李承乾被立为太子,多次在太宗外出巡行时留守监国;但四子李泰获封魏王,深受太宗宠爱,对李承乾的储位产生了威胁。二人针锋相对,致使群臣也被卷入争斗中,引发朝野动荡。贞观十七年(643年),李承乾勾结朝臣谋反,事迹败露,太宗在权衡利弊之后同时废黜李承乾、李泰二人,改立性格温和的晋王李治。

永徽之治

巩固皇位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太宗驾崩于翠微宫含风殿。六月一日,李治即位,即唐高宗。次年改元“永徽”。

永徽四年(653年),高宗借房遗爱等谋反一案,将诸宗室、勋贵中的反对势力一网打尽,巩固了自身的皇位。永徽六年(655年),他力排众议,在李勣、许敬宗等支持下,废士族出身的皇后王氏,立昭仪武氏(即武则天)为后,并借机打击顾命之臣长孙无忌、褚遂良。这场斗争具有打破士族集团在政权中的优势、削弱其势力的意义。

大行文治

高宗即位后对群臣宣布:“事有不便于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又常引刺史入阁,问以百姓疾苦;不许京官及外州进献鹰隼及犬马。高宗君臣照贞观时法令执行,故永徽年间,边陲安定,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高宗从东都出发,前往泰山封禅。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倭、新罗、百济、高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此举显示了当时唐朝的富强。[130]这一时期,唐朝的人口也从贞观年间的不满三百万户,增加到三百八十万户。

四面扩张

在文治天下的同时,高宗一朝继续扩张征战,史称“唐朝对外的威力,以高宗时为极盛”

永徽元年(650年),唐将高侃击擒突厥车鼻可汗,高宗分置单于、瀚海二都护府。高宗袭位后,还持续对西突厥用兵。显庆二年(657年),唐将苏定方等大破西突厥,远袭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一带),生擒西突厥沙钵罗可汗,西突厥亡。高宗在西突厥故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护府。次年,徙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今新疆库车)。

永徽六年(655年),高丽与百济联军攻新罗,新罗遣使乞援于唐,高宗先后派兵出击高丽和百济。龙朔三年(663年),唐将刘仁轨于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大败百济、倭国联军(参见词条白江口之战),同年百济灭亡。总章元年(668年),唐将李勣等率军攻占平壤,灭亡高丽。高宗以其地设安东都护府,分置四十二州。高宗在位期间,唐朝的疆域最广,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这一版图基本维持了三十余年。

武周代唐

李治在位时,武皇后(名武瞾,一般称武则天)逐渐参预朝政。武则天原为李世民的才人,李世民死后出家为尼,后被高宗召入宫中,在权力斗争中获胜,被立为皇后,史称她“素多智计,兼涉文史”。显庆五年(660年),李治因身体原因让武则天协助处理朝政,她因此得以与李治并称为“二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