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伐吴
背景介绍
在蜀汉皇帝刘备于猇亭之战败于孙权军前,孙权从归顺曹丕之举中得益,寄望曹丕能在他与刘备的冲突中相助。但对孙、曹双方而言,此举都不得人心,以14年前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孙权方为尤甚。孙权被曹魏封为吴王,吴因而被视为魏的附庸国,孙权及其部将也为此感到不自在。而当刘备关键性地败于猇亭后,孙权军中更认为和魏联盟不再是吴政权存留的保障,已经没有必要。孙权也显示出了计划提前结束联盟的迹象。
随着时间的发展,曹丕维持吴蜀敌对关系的计划也随着孙权和刘禅重建联盟而破产。在一次意图改善和孙氏关系的尝试中,他要求将孙权长子孙登送到洛阳为人质。但孙权拒绝了,后来对曹丕道歉,称儿子尚幼,未曾娶妻,父子之情难舍,一旦离乡会水土不服。曹丕没有发作,也没有按下此事。但曹丕很快再要求孙登入质,再遭拒绝。
魏吴之间的关系继续恶化,最终曹丕攻打孙权。孙权屡次派使节和谈,皆未遂。不久,孙权于222年十月建号,宣告和魏脱离臣属关系。
222年秋,魏征东大将军曹休率舰队沿资江而下直至吴建威将军领丹杨太守吕范指挥把守下的洞口要塞。吕范迁前将军。魏军初期的努力使其在对吴战斗中取得成功,吕范遭遇大风翻船,死数千人,于是败于洞浦。但吴扬威将军孙韶和建武将军徐盛率领的援军使魏水军的进攻陷入僵局。曹休命镇东将军臧霸追敌,不利,将军尹礼被吴偏将军全琮与徐盛枭首。战斗在223年晚春结束。
战役
江陵之战(223年)
在更远的长江西面,魏上军大将军曹真、左将军张郃、征南大将军夏侯尚从襄阳攻打吴治下的荆州要塞。魏帝曹丕也亲临宛城以助声势。223年正月,张郃败吴将孙盛,吴军溺死数千人,张郃于是夺据江陵中洲。曹真和夏侯尚破孙权军于牛渚屯,围江陵。吴左将军诸葛瑾率援军到,被夏侯尚击退。江陵吴军在征北将军朱然统领下,多得病,能战者只有五千人。但朱然面对曹真长达六个月的攻势无惧色,反而激励将士,乘隙攻破魏两屯。夏侯尚想乘船入渚中安营搭设浮桥,议论此事的多以为江陵必破。侍中董昭却认为此举犯兵家大忌,魏军精锐将处险境,一旦再加上江水暴涨,夏侯尚军就自身难保了。于是曹丕诏夏侯尚赶紧出渚,在吴人攻击下,魏军勉强得脱。赶来援救的吴平北将军潘璋已制作荻筏,计划点上火顺流而下,烧毁夏侯尚浮桥,因夏侯尚退军,也就没有实行。十天后江水果然大涨,曹丕叹服董昭审慎。魏营又为瘟疫所苦,曹丕命诸军解围撤退。
濡须之战(222-223年)
第三次入侵并非指向长沙或荆州地区,但离吴王孙权更近。孙权已故部下折冲将军甘宁曾帮助占领魏在扬州的前哨、在今巢湖东湾的濡须,魏大司马曹仁因而率步骑数万攻濡须。曹仁扬言攻打羡溪,诱吴濡须督朱桓分兵相救,再派大军径奔濡须,真正攻打羡溪的其实是散骑常侍蒋济。朱桓还没追回派往羡溪的军队,曹仁已经杀到。朱桓手下只有五千人,诸将害怕,但朱桓却自认为用兵胜过曹仁。朱桓偃旗息鼓,示弱,诱曹仁来攻。曹仁派儿子曹泰攻濡须城,将军常雕、诸葛虔、王双等乘油船攻打朱桓部曲妻子所在的中洲。蒋济认为不可,曹仁不听,亲率万人留在橐皋为曹泰等人后援。朱桓派别将击常雕,亲自拒曹泰,曹泰烧营而退。朱桓斩杀常雕,生擒王双,魏军溺死及被杀者千余人。
曹仁最终也随其余诸军一同撤退。[1]
蕲春之战
魏前将军张辽屯合淝,深为东吴所忌,但在本次伐吴之战中,于222年病亡。而曹仁也在回师后不久于223年三月过世。
先前吴戏口守将晋宗叛投魏,被任命为魏在长江以北的新要塞蕲春的太守,数次侵吴,想袭击安乐救走被作为人质的家属。孙权恨晋宗,223年六月,命吴后将军贺齐攻之,虽然天气极热不利行军,但贺齐还是成功攻破蕲春,俘获了晋宗。
曹丕两幸广陵
224年八月,曹丕治水军,九月至广陵。吴人很害怕,在徐盛(已迁为安东将军)建议下沿江从石头城到江乘一路设疑城,一晚上就完成了。曹丕隔江望见,认为东吴有人才,未可图,魏军也感到忌惮,于是退军。
225年八月,曹丕再出舟师,十月行幸广陵故城阅兵,士兵十余万,旌旗数百里,和建业(今江苏南京)隔长江相对。但孙权严守,加之冬季天气大寒,结了冰,船不能入江,因此曹丕迎战孙权取胜的希望渺茫。他叹气,下令撤军。孙韶派部将高寿率敢死者五百人抄路夜袭曹丕,曹丕大惊,高寿获其副车、羽盖而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