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中文网

81中文网>中国历史古代史 > 涂山之会(第1页)

涂山之会(第1页)

涂山之会

事件背景

禹在确立王权的过程中,又继续征伐三苗。他统领众多邦国君长,并以奉行天命自居,这表明他已掌握了最高的王权,取得了“夏后”的地位。经过激烈的战斗,三苗战败了。这是一次规模较大的武力征伐,通过这些征伐活动,不断加强了夏禹的王权。

禹在确立王权后,就在有崇氏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阳建立了阳城(河南登封县告成镇)作为都城。后又迁往阳翟(河南禹州市)。

事件经过

为了巩固王权,禹又沿颍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安徽蚌埠西郊怀远县境),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邦国和部落的首领,这就是“涂山之会”。原来的众多部落首领,到此时大都转化成世袭贵族,分别成为各个邦国的君长。这次大会,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

后续影响

大禹建立夏朝后,在以前先王子孙诸侯国林立的基础上,又分封了很多诸侯国。为了检阅天下究竟有多少诸侯国,维护夏朝和诸侯国的统属关系,大禹决定召开一次诸侯大会。因这时适值各方诸侯来朝,夏禹趁机举行郊祀之礼,众诸侯都留在阳城助祭。到祭祀的时候,大禹稽首伏地,深深祝祷。典礼官高声朗诵祝文,各方诸侯细细听去,前半部分是为国祈福、为民祈年,后半部分说天下受之于舜,将来亦必定传之贤人,决不私之一家一姓,以副列圣授受之意:"兹查群臣中惟皋陶老成圣智,夙著功德,今谨荐于皇天,祈皇天允许,降以休征,不胜盼祷之至"。

祭毕之后,诸侯纷纷散开,又复聚拢来。大家对于大禹深深不满。一个诸侯说道:"真是好笑,他荐皋陶于天,皋陶老病垂危,朝不保夕,哪个不知道?他要禅位于他,岂不是虚领人情吗?"一个诸侯接着说道:"我听见说夏禹的儿子启纠合了无数心腹之臣,想承袭王位。大禹哪里肯传贤人呢?"后来不太满意的诸侯就都纷纷归去。

大禹郊祭之后,见诸侯不服而去者有三十三国之多,心中不免纳闷。计算起来,不服之国以东、南两方为多。于是大禹决定在阳城东南的涂山尽早召开诸侯大会,以检讨自己的过失。这次涂山之会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夏王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到了正式大会的日子,大禹穿了法服,手执玄圭,站在台上,四方诸侯按着他国土的方向两面分列,齐向大禹稽首为礼,大禹在台上亦稽首答礼。礼毕之后,夏禹大声向诸侯说道:"我德薄能鲜,不足以服众,召集大家开这个大会,为的是希望大家明白恳切的责备、规戒、劝喻,使我知过,使我改过。我胼手胝足,平治水土,虽略有微劳,但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是个骄字。先帝亦常以此来告诫我说: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如果我有骄傲矜伐之处,请大家当面告知,否则就是教我不仁啊!对大家的教诲,我将洗耳恭听。"大家都明白禹受命于天,原本对大禹有意见的诸侯看到大禹这种态度,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原先的疑虑。

这次大会,各方诸侯都带来了朝贺的礼物,大国献玉,小邦献帛,史书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大禹大享诸侯后,对各诸侯又重加赏赐,并申明贡法,要求务必按照规则缴纳。同时,大禹也表示要竭力保护各诸侯国的权利,使其不受邻国的侵犯。涂山大会之后,诸侯们高高兴兴分道而去。大禹也率领群臣返回都城阳城。走到半路,忽然传来急报,说皋陶去世了,大禹听了,不胜伤悼,返都之后,就又改荐伯益于天。这样,从前疑心的诸侯知道误会了大禹,就在坚决拥护大禹的同时,也积极进献各类贡品。[1]

为表示敬意,各方诸侯常来阳城献"金"即青铜,后来,九州所贡之铜年年增多,大禹想起从前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为了纪念涂山大会,就准备将各方诸侯进献的"金",铸造成几个大鼎。但为免诸侯责备,大禹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哪一州所贡之金,就拿来铸哪一州的鼎,将哪一州内的山川形势都铸在上面。并将从前治水时所遇到的各种奇异禽兽、神怪等一并铸在鼎上,使九州之百姓知道哪一种是神,那一种是奸。[1]

又过了几月,大禹已在位五年了。夏禹承帝舜之制,也五岁一巡狩。巡狩回来后,气势磅礴的九鼎铸成,即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禽异兽。九鼎象征着九州,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豫州即为中央枢纽。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借以显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大禹把九鼎称为镇国之宝,各方诸侯来朝见时,都要向九鼎顶礼膜拜。从此之后,九鼎成为国家最重要的礼器。后来夏朝为商所灭,九鼎就迁于商朝的都城亳邑。商朝为周所灭,九鼎就迁于周朝的镐京。后来成王在洛邑营造新都,又将九鼎安置在洛邑,谓之定鼎。这就是所谓的"鼎在国在,鼎失国亡"。九鼎作为镇国之宝、传国之鼎仅传三代约二千年后,因周末战火频仍而神秘失踪,至今不知所在,成为千古之谜。

史料记载

《左传·哀公七年》中有“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记载,《史记》中没有关于涂山之会的记载。《后汉书》中也有“至于涂山之会,诸侯承唐虞之盛,执玉帛亦有万国。是以山海经称禹使大章步自东极,至于西垂,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一步”的说法,不过《后汉书》的记载可能源于《左传》。

除此之外《左传》中还纪录到西周周穆王所召集过的另一次涂山之会。《左传》中有“穆有涂山之会”的纪录。在对《史记·楚世家》的注释中也有提到“穆王有涂山之会”。

传说故事

大禹治水的同时,还要打仗。禹时代,共进行了两场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即与共工(一部落名)和三苗的战争。

共工氏在大禹之前治水失败了,他怀着嫉妒的心肠,不愿看到大禹治水成功,便千方百计将洪水引向大禹所在的治水工地—空桑山(今山东曲阜)。空桑山被淹没后,治水工程只好暂时停了下来。

当时,涂山氏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在中原各方国中势力最强。皋陶为涂山氏首领,禹任命皋陶为刑官,两族结成牢固的政治联盟,对大禹治水给予强有力支持。据《尚书舜典》记载:帝舜之时,禹为司空,皋陶作士,伯益为虞。禹即帝位后,皋陶、伯益迭为首辅,涂山氏成了夏后氏最倚重的力量。为进一步获得妻族支持,大禹便携同女娇,在涂山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准备与共工决一死战。据《左传》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史记》云:“夏之兴也以涂山”。[4]正是涂山之会确立了禹的天下共主地位。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会议开始后,当时有个叫汪芒氏方国的部落首领防风氏被共工收买,有意怠慢大禹的命令。大禹当机立断,在会上杀了防风氏,以儆效尤。这说明,那时候的禹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名副其实的国王了。这使得与会所有方国之君深感恐惧,他们只得小心翼翼地听从大禹的指挥。共工很快被大禹打败,但共工的臣子相柳却不服气,妄图继续顽抗。相柳为人贪婪,时常抢夺民众粮食,民众形容他长了九个脑袋,食量惊人,每次都要吃掉九座山高的食物。大禹于是又领兵继续进攻,杀掉了相柳。共工知道不是禹的对手,便逃掉了,据说最终还是被祝融杀死。

共工的另一个帮凶河伯,一看情势不对,态度急转直下,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忙从河里跳出来,献上了“洛书”,争取从宽处理。

涂山大会,大禹论功行赏,对有功者赏,对作恶者惩,众人咸服。大禹又任命皋陶为相,封女娇为后妃。把启留在涂山氏国培养,继续寻求妻族支持。为纪念战胜水患,禹用当时天下九州出产的铜铸了九个鼎,雕铸上奇兽异禽来代表九州,九鼎因此成为日后国家政权象征。大禹起自民间,具有浓烈的民本思想。他以富民为本,时时出访巡察,了解民情,查访贤能之士。把钟、鼓、磬、铎分别挂于厅前,发出告示:教我以道者击鼓,谕我以义者击钟,告我以事者振铎,对我述说困难者击磬,有告状者摇铎。诏命初下,天下贤士闻风而至。

不久,大禹即指挥了对三苗的最后战争。这是一次规模较大的武力征伐,通过这些征伐活动,夏禹的王权得到了加强。

蚩尤为九黎部落的酋长,分为九派,亦称“九黎”,即后来的“三苗”,最早生活在黄河流域,与黄帝争锋失败被杀。颛顼和帝喾时代,“九黎”趁共工与颛顼、帝喾争夺帝位时迅速发展起来。颛顼曾多次打败三苗;到尧、舜时代,三苗再次兴起,又被打败。

到禹继承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后,三苗再度挑起事端。为进一步扩大原始居民的生存空间,统一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迫在眉睫的国家战略。因此,禹决定对三苗进行一次大规模战争。禹出兵前,在祖庙举行了一次隆重的祭祀上天和祖先的宗教仪式。

禹手执玄圭说:“三苗为乱,上天要惩罚他们。因为他们不听教化,多次叛乱,诛杀无辜。现在,他们那里妖魔四起,天生怪异,夜里出了太阳,又下了三天血雨,炎热的夏天竟然也结了冰。种在地里的五谷也发生了变异,祖庙中出现了青龙,狗也在市中嚎哭,人民惊恐,怨声载道。我受上天、祖先之命前去讨伐他们,希望大家同心协力,英勇奋战,歼灭那些有罪之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尚书禹贡》篇

三苗见禹率军前来征讨,慌忙率众抵抗。但禹所率军队训练有素,士气高昂,强悍无比,三苗之众节节败退,溃不成军。开战不久,其首领就被东夷部落的弓箭手射死。首领阵亡,苗军大乱,纷纷四散逃命。三苗故土难守,大部分逃往西南地区,逐步被当地土著氏族部落融合。相传今天聚居在湖南、广西、广东及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的苗族,就是三苗后裔。

禹征服三苗,统一了长江流域,此后一段时期,华夏大地出现了少有的社会安定的太平盛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