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中文网

81中文网>诸天影视从四合院开始起点 > 第三十四章 融入(第1页)

第三十四章 融入(第1页)

叶晨的话让江闻陷入了沉默,随即在他的脸上再也看不见刚才的有事好商量,取而代之的是一脸的桀骜,只见他玩味的笑了,然后看着叶晨说道:

“欣赏归欣赏你,但是不代表我可以无条件的纵容你,甚至是听你摆布,说句难听的话,想投资我的电影的人多了,你还真不一定排的上号,我可不是谁的钱都收的,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不想投资人干预我电影的拍摄,我的片场只能有一个说了算的人,那就是我自己,其他人别说亲爹亲妈,就连我媳妇或是天王老子来都不好使。

你作为项目发起人,想要投资我的电影这无可厚非,但是打着参演的名义混进片场,对我的拍摄指手画脚,那我只能说你还是太天真了,激将法对我来说一般情况下都好使,但是如果触及我的底线,那是绝对不行的。假如你只是一个单一的演员,也许我还可以接受,但是外加投资人的身份,我就得想的多一点了,我这么说你能明白吗?”

叶晨在现实世界里,是见过江闻的尿性的,知道他就是这么直来直去的性格,江闻为什么会让人佩服,就是因为他敢于向世人喊出那句“我要站著把钱赚了”,为此他坚持拍自己想拍的电影,为此他从来不在电影中植入商业广告。

江闻是才华与人品兼具的名导,他才华横溢,无论是演技还是他导演的作品,都堪称艺术。

江闻有点口吃,但是完全影响不了他的個性十足,这个人太注重完美,拍电影不惜成本,这就造成了拍摄电影的成本过高,如果票房不理想的话,七扣八扣之后,投资人有时候是血本无归。

江闻的坚持,坚持说自己想说的话,不想向电影快消品的市场妥协,这也是江闻的电影不赚钱的原因,但是一但江闻妥协了,也就不是人们认识的那个江闻了。

当年在拍摄《红高粱》期间,为了塑造好角色,他和第一次当导演的老谋子从头吵到尾,就是在两人不断意见分歧不断达成共识的争吵中,一个轰动世界的大作诞生了。在演电影《芙蓉镇》秦书田时,和大导演谢津也是经常的争执不休。当时,谢津就说,江闻早晚得干导演,他的点子太多了。

叶晨淡淡一笑,对着江闻说道:

“江导,不必动气,我所谓的投资三千万,其实我自己都知道,在你这里绝对是杯水车薪,毕竟您的电影一般都是大制作,不是我们公司几百万的作品能比的。

我之所以会献上这个剧本,然后又是投资,又要参演个配角,其实说白了,就是想跟在江导你这里学经验的,毕竟出入您剧组的动辄就是影帝影后级别的,能跟他们对戏,对我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这三千万我根本就没什么回本的想法,就是莪献上的一份学费罢了,能赚钱固然好,赚不到也就那样了。所以我是绝对不会以投资人的身份,干预你剧组的正常运行的,这一点可以写进将来的合同里,还请江导放心!”

正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江闻看到叶晨把自己的姿态放的这么低,他反而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了,感觉自己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于是便说道:

“这样就完全没问题了,我这个人习惯丑话说在前头,你这个剧本我是非常看好,准备好好打磨。只不过我眼下正忙着拍摄《太阳照常升起》,实在是分身乏术,再加上我这个电影上映之后肯定是不会赚钱,投资人那头得让人家缓缓,所以得晚个一两年才能正式开拍你这个剧本!”

叶晨听了江闻的解释,不禁莞尔一笑,江闻对自己的认知永远都是这么明确,不过好饭不怕晚,叶晨自然是不会在意,于是便说道:

“这不是问题,我手头还有别的事情要忙,我手下的话剧团过了年就要开始上新的话剧,再加上我手头还有好几个电视剧的本子,我先自己磨练一下演技,这样到时候跟你们这些大咖对戏的时候,才不至于怯场。”

江闻刚才就注意到了,叶晨在给自己翻找剧本的时候,是在一摞剧本中抽出来的一份,于是便半开玩笑的问道:

“刚才你给我拿剧本的时候,我看到你拿出了一摞子,别告诉我那些都是剧本!”

江闻本是一时戏言,没想到叶晨点了点头,然后说道:

“我在北影上学的时候,发表了几本小说,跟出版社那边还算熟悉,所以看到了自己心怡的作品,就会用稿酬把版权拿在自己手里,改编成或电影或电视剧的剧本,想着毕业从事这个行业,早晚用得着,一来二去的就攒了几十个剧本,这不就用上了嘛!”

江闻听到后,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几十个剧本,这特么也是人干的事儿?要是每个剧本都有自己手中作品的含金量,这家伙相当于掌握了一大笔的无形资产啊!

在京圈儿厮混的这些个大院儿子弟,都是眼高于顶的存在,因为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也只有他们才有自己的渠道去接触到一些文学作品,所以他们骨子里都自觉高人一等。

江闻本以为自己就已经够优秀的了,在学校的时候就是风云人物,毕业之后得到导演陈家霖的赏识,拍摄了电影《末代皇后》,第二年又拍摄了家喻户晓的《芙蓉镇》,紧接着跟老谋子合作了《红高粱》。

然而江闻和叶晨一对比,发现了二人之间的差距,自己是一直有圈内的关系作为自己的后盾,而且时不时的有贵人扶持,而叶晨则是给自己不停的创造机会,两相比较之下,江闻不禁有了一丝挫败感。

不过江闻的性格本身就洒脱,不会对这种事情过多的纠结,反而让他对叶晨的观感更好了,他笑了笑,对叶晨问道:

“到饭点儿了,咱俩出去随便吃点儿吧,我给你介绍个朋友,既然已经进了这个圈子,大家之间互相帮衬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孤木不成林。”

面对江闻的邀请,叶晨自然是欣然应允,江闻出去打了个电话,回来的时候,叶晨已经收拾妥当,二人离开了公司,叶晨在江闻的带领下,来到了一家私家菜馆儿。

这家私家菜馆儿叫做米店,位于东四九条八十八号共享际大楼里一层,大隐隐于市的云南文艺小馆,不仅是胃和心的栖息地,也是四九城文青的打卡地,不做任何营销和广告,全靠食客口口相传。

叶晨和江闻到的时候,有人已经等在了那里,只见那人打量了一眼江闻,然后说道:

“你丫也是够了,请客吃饭结果客人反倒是先到,你却姗姗来迟,在家梳妆打扮来着?用不用再给你半个点儿,让你去补补妆?”

如果是外人对江闻说出这样的话来,江闻能抽的他妈都不认识他,然而面对眼前这位,江闻却是一点脾气都没有,打了个哈哈,然后把叶晨介绍了过去,因为这位不是别人,正是京圈儿赫赫有名的大佬郑小龙。

说起京圈,大家第一个想到的是汪烁,但其实郑小龙在京圈的地位并不亚于汪烁,郑小龙提拔了京圈两位大导演,一位是电影导演冯大炮,一位是电视剧导演赵保钢,可以说郑小龙崭露头角的时候,这两位只有给他打杂的份儿。

郑小龙出生于一九五二年,比汪烁,冯大炮大六岁,是一个标准的大院子弟,十几岁时,被下放到冰天雪地的北大荒插队。十八岁时,在河南某部队服役期间,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因为文章写得好,指导员让他负责全连的年终报告,后来干脆就叫他去机关单位担任宣传干事,机关单位拥有自己的图书馆,郑小龙因此阅读了大量文学书籍,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基础。

一九七五年二十三岁的郑小龙复员转业,成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两年后国家恢复高考,郑小龙只想看看自己的实力如何,却没想到一次就通过了考试,成为了北京大学分校中文系的一名大学生。

在大学期间,郑小龙的创作能力得到了质的提高,发表了第一篇小说《轻轻的敲门声》,和第一个电影文学剧本《两航归梦》,大学毕业后,郑小龙加入刚刚成立的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也就是北视。凭借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业务能力,很快就成为北视中心副主任,成为领导后的郑晓龙提拔了两个人,一个是在钢厂当翻砂工的赵保钢,一个是刚退伍的冯大炮,冯大炮能认识汪烁也是由郑小龙介绍的。

那是一九八六年,郑小龙带着美工冯大炮,在海南岛拍电视剧《大林莽》,有一天郑小龙躺在冯大炮为他铺好的芭蕉叶上读书,不时发出咯咯的笑声,一边笑还一边骂真他妈孙子,冯大炮问,谁这么孙子把你乐成这样,郑小龙把书递给冯大炮说,汪烁,我认识的一哥们儿,冯大炮接过书一看,小说的名字《浮出海面》,后来在郑小龙的介绍下,冯大炮认识了他在京圈中的第二个贵人汪烁,到这里,京圈就渐渐形成了。

在汪烁刚成名的时候,郑小龙在一众朋友中的地位是最高的,资源也是最多的,因为他是北视副主任,在那个年代,华夏电视剧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市场制度,所以怎么拍,拍什么,用谁拍,基本上都是由北视副主任郑小龙拍板决定,比如演员选谁,郑小龙的诀窍就是大家一起吃顿饭,觉得谁气质好就直接留下来。

再比如在当时创下百分之九十收视率的神剧《渴望》,就是郑小龙、汪烁、李小明和郑凯龙四个人在蓟门饭店的一个包厢里,一边喝酒一边聊天,就把故事的框架确定了下来,然后再由编剧把具体的故事写出来,变成电视剧本。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