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中文网

81中文网>我皇孙身份被朱元璋 > 第362章 爆炸是暗号(第1页)

第362章 爆炸是暗号(第1页)

如果只是行人,还可以从侧门进出,但哪个逃命的人不是拖家带口顺便一堆财物,所以都只能任着堵在路上动弹不得。

堵路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前两天有十几家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一家马车行运输他们的财产,结果这家马车行又是在朱瑜的马车改革中走得最慢的一家。

无一辆马车改装过转向架,所以一旦被堵在路上,转向就基本上成为了不可能的任务。

普通的马车转向和调整位置需要一点点的前后挪动,但最开始路被堵上的时候后边的马车车夫们没有发现问题的严重性,一辆辆紧紧地跟在后边,结果前边的车故障时,他们想要再后退已经来不及了。

就在杨枢密的大军赶往京城的十二个时辰里,四个门一共才出去了六辆车,然后便又被堵死了。

眼看天又亮了起来,后边已经被堵了一天的车主们终于按捺不住,气势汹汹地上前开始准备找最前边那车行的车夫们理论。

“你们他妈的搞得什么破车,转个向都转不过来,怎么不滚回家去给老子吃屎?看看茅坑那么大的地方够不够你把嘴伸到后边接个热乎的尝尝?”

为首的胖子以与他身材不相称的灵活性挤到了城门边,对着一辆横在半路的马车车夫张口就骂。

被他骂的人是一个精瘦的汉子,他听见胖子的话,往下斜眼看了看他,道:“别在这儿跟他逼逼,有能耐去和他们说,啊,别在这儿跟个娘们似的。”

那胖子之前只以为是城门口这辆横着的马车堵了路,现在听他说,这才反应过来往城门洞里看过去。

结果这一眼立刻让他丧失了今天能出城的希望:

两辆马车并排着卡在了城门里,而且那种卡的方式,以他这种常年跑车的眼光来看,一下便复原出了当时的场景。

第一辆马车才进去一半的时候,第二辆便从斜刺里挤了进去,结果导致两辆马车的车轮交错着卡在了一起,然后同时被城门洞卡住。

而在那两辆马车的前面,胖子还看到了至少两辆车,车头对车头地挤在了一起,来自不同车行的马耳鬓厮磨,完全不把主人的焦急放在眼里。

京城的城墙虽然没有瓮城,但还是配合护城河做过简单的防御,具体而言,是在护城河上建了一个几型的桥,让战马没法直接冲进城中。

但现在,这座桥也已经被马车占满,里边的出不来,外边的进不去,要不是护城河里的水深,那些车主恨不能下车游过去。

这点胖子看不见,但他看着门洞前方完全不动却正在对峙的两辆马车,便知道它们的外边肯定还有更多的马车被堵在原地动弹不得。

他长叹一声转身往回走,看来今天出城是不要想了,他在考虑要不要今天干脆就不出城,直接在城门附近找个地方将就一晚,赶明天一早的开城,他倒是忽略了其实现在也还是早上这一事实。

这只是他长叹一声往回走的原因之一,而且还是不太重要的那个。

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他看清了门洞里两架马车上的标识,肖。

之前京里一直流传着肖家因为某件事得罪了负责小广场地摊大会的朱指挥使,结果死了一个儿子伤了一个儿子,老太爷也因此驾鹤西去,还被踢出了车行,元气大伤。

胖子自己就在做与马车有关的生意,自然对此事有过一点了解。肖家死了人是真的,但却不是因为得罪朱指挥使,而是自己作死。至于被踢出车行更是无稽之谈,只不过是丢了理事的地位而已。

但即使如此,去年还是京中第一大车行的肖家也不是他这样的人能得罪得起的,毕竟瘦死骆驼比马大,人家每年的运量随随便便够自己吃上十年,巴结都还来不及,找茬什么的果断还是算了。

而且,眼前的景象还给了他一点点心理安慰,既然肖家承运的东西都出不了京城,那别家的车行更不要想。

大家都在传说肖家是有大靠山的,所以,如果情况危急,那么他们肯定会首先放弃掉产业,带着银子逃回老家去。

现在既然还在运东西,那说不定北方的事情并没有传说的那么危险,又或者皇上哪天脑子冷静下来,与草原人求和,那这件事情也就过去了。

不知道最近突然崛起的苏记车行怎么样,如果拜托他们运的话,不知道能不能运得出去。

胖子边往回走,边摇头晃脑地琢磨自己这边有谁可以联络到苏家。

“轰!”

就在胖子离自己的马车不到三步的时候,他的身后突然传来了一声巨响,那响声是如此之大,直接将胖子震晕了过去,随后冲击波袭来,将他胖胖的身体像是个破麻袋片样推了出去。

胖子商人只听到了一声巨响便被炸飞了出去,另一个原因是爆炸在城门处引起了大火。

当时的城门旁边到处都是木制的马车,被炸成残骸之后自然而燃,将城门封了个七七八八,燃烧的木头烘烤着地上的碎肉,味道甚至可以将血腥味盖过。

爆炸便是暗号。

杨枢密到达二十里铺后,一刻未停,直接挥师前进,一路毫无阻碍,就在他的队伍离城三里多的时候,爆炸发生了。

他的入城方略是堵住东西南三侧城门,自己带人从北门入城,这是考虑了京城组织防御的可能性,以及防止高官外逃的办法。

杨枢密猜测到了朱元璋的离开,但却不知道细节,这细节中有一个可能就是朱元璋离开的时候,也同时带走了他代表朝廷的官员们,这样等自己进城后便会有很大的麻烦。

毕竟皇上一个人是治不了国的,就算加上他两个人也没戏,所以杨枢密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官员能留在京里,至少要达到能支持朱棣登基的数量。

只是他这次的准备又做得有些过头,整个大明朝廷只走掉了政事堂和部里的二十多人,甚至枢密院的人都还在齐装满员的状态。

这一切都“得益”于朱元璋分期分批通知官员的政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