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侯博与张婉正站在宫门前等着自己,刘至快行几步问道:“可探听到什么有用的消息?”
二人闻言皆是摇头,张婉道:“我负责的那处全是凡人,各自忙于生活并无人谈论有关沙漠之事,问了好些个也都说不知道。看他们的样子并不像是在隐瞒,想来是真的不知情。”
侯博道:“我那里与师妹差不多,不过好歹还有两个路过的修士,于是我便向他们打听了关于觉音寺之事。那两人都是刚从沙漠中出来直说晦气,白白浪费了数月时间什么也没寻到不说,还差点被沙漠中的妖兽咬死,也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消息。师兄那里如何?”
刘至道:“我倒是探听到了一些消息只是不多,等见了师尊一起说吧。”
二人点了点头,与刘至一起快步回到宫中。
刘至将从雷角那里听到的消息以及沙漠中常有妖风出现吃人之事告知众人,不过隐去了其中红气的部分。
凤珺似乎早有所闻神情中并无意外,星霜点了点头道:“此事为师已从凤珺处得知,沙漠中的妖兽即便有上人境实力我等也是不惧,不过那妖风倒是有些麻烦,再者觉音寺如今确实难找,原本就是埋于沙漠之下,如今看来其位置也是不断在变,这为我等寻找遥殊增加了不小的困难。”
刘至将视线重新落回到地图之上,赤炎沙漠位于莱国东北方向,二者位于一处广袤的盆地之中,周围地势为丘陵,呈环状包围之势。过了莱国南面的丘陵之后是一大片平原,正是侯博先前所说可于那处建立新城池的无主之地,且还有一条大河纵贯东西,怎么看那里都比莱国的位置更适合建立国家。
想到此处,刘至问道:“不知是先有莱国还是先有赤炎沙漠?”
凤珺闻言肯定道:“据我国史料记载是先有沙漠。其实万年前我冥洲并不是如今的情状,乃是终年覆盖冰雪资源匮乏之地。建立莱国的祖先原本只是在这片大陆上艰难求生的部落,后来因为巨大的地动导致地热出现冰雪逐渐消融,万物焕发生机才逐渐变成了适合我等生存的环境。”
刘至继续问道:“那是先有觉音寺还是先有沙漠?”
凤珺想了想道:“先有觉音寺。传闻觉音寺为上古禅院,那时候天地灵气浓郁修炼资源远比如今更好,寺中有众多得道高僧飞往上界,到了后来才有了赤炎沙漠的出现。”
刘至道:“如此说来便是先有觉音寺,然后赤炎沙漠出现,再之后才建立了莱国?”
凤珺颔首道:“正是如此。”
刘至道:“觉音寺既为上古禅院又有众多得道高僧,想来底蕴必定深厚,便是流传到如今也大有可能。国君可知为何这座寺院会被埋入沙漠之下?”
凤珺摇了摇头:“这倒是不知了,上古之事并无文献记载。我国建立至今也还不足三千年,初时人口甚少发展极为缓慢,正式改名为莱也不过是一千多年前的事情。”
星霜见他若有所思,心知这个弟子甚有主意,于是问道:“你可是看出了什么,不妨说出来我等也好一起参详。”
刘至想了想道:“弟子有个猜测却并无佐证,当不得准。”
星霜道:“听听也是无妨。”
自家师尊都发话了刘至自然无有不从,他指着地图道:“诸位请看,莱国与沙漠的位置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周围除了山地外并无特别的资源,依国君先前所言,冥洲原来为冰封之地资源匮乏,而莱国的南面过了丘陵后便是大片平原,明明有更好的选择当时莱国先祖为何要选择在群山中扎根?我猜测只有一种可能,那便是当时此地相较于别处更适合生存。”
凤珺颔首道:“当是如此。”
刘至道:“先前国君提到是因地动之故导致地热出现,这片大地才焕发生机逐渐变得适应万物生存。而觉音寺在上古时期已经建立,于修者而言无论在哪里都可以修炼,即便处于冰封之地也是无妨。结合其如今正位于赤炎沙漠之下,我有一个大胆的猜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众人闻言皆认真的看向他。
“从前有一颗天外陨石坠落到了如今的莱国境内,将群山砸出一个巨大的凹坑,以觉音寺高僧的能力想要逃出不难,但时间紧迫寺院与许多物品却是带不走,情急之下只能选择将其封印起来,陨石坠落后觉音寺便被埋入了地下。而这颗陨石携带着巨大的热能,致使周围冰雪融化,使此地最先焕发生机成为适合生存居住的地方,因此莱国先祖才选择了在此处扎根。随着时间推移热能逐渐向外扩散,逐渐将冥洲变成了如今的模样。”
“赤炎沙漠出现的蹊跷,以当时群山环境即便冰雪消融也不会出现这样一片突兀之地,更何况冥洲别处也无同样的情况出现。加之这片沙漠极为炎热,所以我猜测那颗陨石过了这么多年仍在地下,且能源未熄,是它令万物复苏,也是它令此地变成炎炎沙漠。”
刘至一口气说完,看向众人。
片刻之后侯博道:“师兄所言有些道理,虽然没有证据,但若是因天外陨石导致此地万物复苏确实有此可能,所谓地动应该就是陨石撞击的结果。”
星霜思索片刻后道:“若一切真如你所言,那陨石仍在地下且还携带巨大能量的话,因此催生精怪也就不足为奇了。”
凤珺严肃道:“若当真如此,必须将陨石取出才行,否则即便可以消灭一只两只精怪,日后也会再度滋生周而复始,于我莱国终究是大患。”
“可是。。。”,星霜为难道:“眼下沙漠扩张范围极广,寻找觉音寺尚且困难,要在下面找到陨石更是难上加难,凭我师徒四人力有不怠。何况我等此行的目的是为了救出遥殊,此事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