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闱的时候出格点没什么,人多不显,殿试只有榜上那三百八十八名进士,什么小动作都看的清清楚楚,可不敢在官家眼皮子底下失了分寸。
官家脾气好几乎不会生气,不意味着他们可以放松警惕,那是掌握生杀大权的天子,远的不说,殿试的名次还没排。
所以今日要去上学的不只有他,还有这两个要学规矩的新进士。
吃完早饭,两辆马车同时出发,其中一辆路过王家接上王雱继续走,走到太学门口正好赶在上课前。
王雱戳戳昏昏欲睡的小伙伴,“景哥,你昨天晚上做贼去了吗?”
苏景殊努力保持清醒,想起昨天晚上的闹剧就心塞塞,“说来话长,一言难尽啊。”
王雱好奇不已,提议道,“那就长话短说?”
苏景殊摇头拒绝,“小孩子家家好奇心不要太重,之前被锁在贡院的直讲先生们都回来了,我们不要耽误时间。”
“二哥,你们昨天干什么了?”苏辙看着头也不回的小弟,越发感觉不对劲,“景哥儿好像在生气。”
若是平常,那小子应该兴致勃勃带他们参观太学,而不是现在这样到地方直接走人。
昨天回家时还好好的,怎么一晚上过去就变天了?
苏轼没法解释,含糊几句糊弄过去,看见相熟的人从另一辆马车上下来,连忙拉着他们家小古板过去打招呼,“子固兄,近来可好?”
曾巩:???
没记错的话,他们昨天下午还一起喝酒来着。
贡院里的直讲先生们回来,留守的几位直讲都心情不错,人多课就少,国子监的骨干们被放了出来,他们身上的任务就轻多了。
今年入学的学子只见过他们几个留守的直讲,等安排好新进士就让他们都见见,免得今后见面不相识。
时间还早,教室里都是说话的声音。
春闱主考官欧阳修在读书人中的声望非常高,还有和欧阳修一起主持春闱的梅尧臣梅直讲,都是他们以前只听过没见过的人物。
先生们从贡院出来,太学的教学也要进入正轨,他们今后的日子不会像前些天一样轻松,但是没关系,当世大家的课可遇不可求,他们宁愿在学堂苦读。
考进士不容易,
也许太学三年就是他们人生的巅峰,必须得好好珍惜。()
苏景殊拿出课本,对即将见到的大佬们同样非常期待。
?想看醉酒花间的《[北宋]给苏轼当弟弟的那些年》吗?请记住[]的域名[()]?『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迎面走来的是北宋背诵默写天团,请注意,这不是演习,再说一遍,这不是演习。
学舍没有容得下近四百人的教室,进士们到齐之后先生们直接在外面给他们讲宫里的规矩。
“景哥儿,那是不是你二哥?”周青松对苏轼印象深刻,能把儒衫穿出这种潇洒气度的不多,想记不住都难,“旁边年那位是谁?贡院里回来的直讲先生?”
身形清瘦,飘飘若仙,一看就是不得了的大人物。
苏景殊也不认识,俩人对视一眼,心照不宣的放下书本,蹑手蹑脚走过去听他们在说什么。
梅尧臣对阅卷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印象深刻,他自认遍阅天下之书,可这个典故实在想不出是哪个偏门书籍里出现过。
在贡院里不得外出也就算了,如今金榜已放,三百八十八名进士齐聚太学,他便按捺不住出来找苏轼求证典故出处。
苏轼在家被亲爹追的满院子跑,这会儿也不敢再瞎编,只能老老实实回道,“回先生的话,是《三国志·孔融传》注。”
梅尧臣负手摇头,非常笃定的说道,“不是,里面没有。”
《三国志》的注有好几个版本,但是他可以确定,哪一个版本中都没有这个典故。
苏轼硬着头皮继续说,“是取孔融‘想当然’之意。想当然耳,何必须有出处?”
他觉得尧会那样做,于是就那么写了,一切皆是想当然。
梅尧臣:???
年轻人,你要不要听听你在说什么?
梅尧臣懵了,没想到现在的年轻人如此胆大妄为,省试的试卷用典竟然敢想当然,他就不怕被直接黜落?
但是想想这人已经被黜落的诗赋,忽然又觉得他这“想当然”也不是那么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