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戴尔电脑首次进入《财富》500强,戴尔本人也成为世界最年轻的五百强ceo,刷新了历史纪录。
和戴尔同年崛起的李云海,也迈着坚定的步伐,朝着财富500强前进。
李云海做过一项统计,四海电脑和戴尔电脑,在本土以外的市场,占有率其实差不多。
认真算起来的话,四海电脑在其他国家的销量还要高于戴尔电脑。
本土作战,四海电脑的占有率也很高,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国整体的电脑市场,远远不及米国!
这一形势,直到90年代才得以改观。
四海电脑的品牌效应已经打开来,在国人的印象中,四海集团就是高端、品质的代名词,几乎所有人都听说过四海产品的广告,很多小朋友甚至是看着四海集团的广告长大的。
品牌战略的成功,让李云海在90年代的计算机浪潮来临之际,肯定会赢,而且能赢麻了!
寻找代工厂,也是李云海制定的战略。
因此四海园区今年没有再进行扩张。
李云海跟蒋志军商量,在花城和鹏城寻找合适的代工厂。
岭南仪表厂可以成为代工厂之一。
除此之外,还要寻找两三家代工厂。
蒋志军要照顾总部的生产,暂时脱不开身。
寻找代工厂的事情,李云海打算交给郭婉华去做。
结束和蒋志军的通话,李云海联系郭婉华。
他要求郭婉华做三件事情。
一是尽快敲定和岭南仪表厂的合作。如果对方股改迟迟不能落实的话,那就只能舍弃这家工厂,另外寻找合作伙伴。
二是在花城和鹏城等人,再找两三家代工厂,一定要找有实力的、有电子行业基础的工厂合作。
三是协调总部出货,保证全球各地的订单如期交付。
郭婉华一一答应。
岭南仪表厂关立忠的意外死亡,并没有改变事态的发展和走向。
新上任的厂长名叫许石松,此人做事向来雷厉风行,担任厂长的当天,便以铁腕手段,执行职工股份制改革的方案。
为了达到和四海集团合作的目的,仪表厂并没有接受金海元器件厂的入股请求。
许石松向郭婉华打来电话,说仪表厂可以一边进行股改,一边替四海集团代工。
郭婉华不敢做主,请示李云海。
李云海接受了这个建议,让郭婉华和许石松联系,尽快安排第一批生产。
只要岭南仪表厂开工生产,就能缓解下半年的生产压力。
为了完善代工厂之间的合作,就必须做好业务的分发工作。
哪些工厂做什么事,生产哪些零件,在哪里进行最后的组装,都需要周密的部署。
李云海暂时在北金住了下来,全盘处理各方面的事务。
他主要是想坐镇四海广场,防止有人捣乱。
关立忠死后的两天时间里,一切都风平浪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