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就说、自家殿下已经学了这么久的兵法,甚至在闲暇之余亲自练兵,怎么会写出这种兵书?原来是为了这种事情。
“数万人整齐划一,无论是在火炮、还是在战阵上,仪鸾上,都是一种能够震慑敌军的行为。”
朱由检侃侃而谈道:“眼下,我需要你们做的,就是按照上面的,大军集结率先跑操,随后进行一个时辰的军训。”
“军训结束后,和往日一样,依旧练习各部的配合,尤其是勇士营和腾骧左右卫的配合。”
“炮兵破开敌阵,扰乱敌阵时、压制敌军弓弩手,骑兵立马前冲,使用火器反复面突。”
朱由检所说的话,便是明军骑兵最擅长的招数。
与唐宋时全具装骑兵在敌军战阵被破,全军冲锋撕开口子不同,明军骑兵冲击步兵阵列,并不是类似电影那种直冲,而是可以在象棋内找到痕迹。
马为斜行……
游牧有个着名的战法,叫做回旋骑射,但是无论游戏还是影片,表现轻装的游牧弓骑兵通常是保持一定距离下抛射远射。
然而在中原王朝财政支持下维持训练的骑兵,实际距敌接战投射间距为五步,即八米左右。
明军战术下的骑兵远程攻击,选择五步这个距离,实际上是针对冷兵器时代及冷热混编时代的长杆兵器长度。
无论骑兵步兵,能够操作的长杆兵器极限攻击距离是1~2丈,两步一丈,两丈实际上为四步,距离骑兵所处攻击距离还差1~3步。
这两步在实际操作上就是天堑,骑兵突击,如使用纵队小组在战线某一点集中进行远程攻击,相当于在一面墙上对点打洞。
在没有有效反制手段的情况下,短时间高强度进行点对点的火力投射,在没有有效反击手段下,很容易在战线上打开缺口,进而造成战线崩溃。
无论前进还是后退,被袭击点均容易形成突出部(忍不住前出)或者凹陷部(后退或者大量伤亡)。
当骑兵把步兵阵列缺口挖开到一定程度,纵队下的骑兵左右投射可以轻易从缺口处挖开侧翼,打开通路,而后突入战线后侧,进而导致步兵阵列的全线崩溃。
一般来说、骑兵是分列小组模式,可以将大队骑兵的攻击横面压制在极小的一个范围,并方便随时转向以应对步兵阵列在攻击下的前凸后凹变化。
这样的操作下,即便敌方埋伏或者有情况有变化,骑兵损失最多也不过一个小组。
保证了这样在操作灵活性,明军的火力压制持续性和骑兵本身的安全性上都有充分保障。
之所以明军骑兵不选择远程投射,而选择的是近距离抵近射击,是因为马匹作为射击平台并不稳固,投射武器无论弓弩还是火枪,均不如步兵的选择多。
而且、马背上使用火器的火力密度和火力强度均有极限。
所以、明军骑兵则在战术取舍下,放弃了火绳枪作为骑兵的投射兵器,选择了单位时间火力密度的三眼铳。
这样的选择、也与明军所要面对的敌人,并无大规模重甲部队有关。
三眼铳的火力强度,在十米之内的射击威力已经满足当时的要求,且可以多次连发、装填迅速和作为肉搏兵器。
因此、明军在少量试验火绳枪骑兵之后还是选择了三眼铳这种看似落后的连发火门枪,且依旧大规模保留弓骑兵。
明军骑兵,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手持持多管火器近突进,随后在敌军阵前,或者近距离射击敌方骑兵。
碧蹄馆之战,李如松所部即用这种战术短时间压制了数倍兵力的日军并在劣势下保持完整建制撤退。
日军兵种单一,缺乏有效反击手段,且无对此类战术的作战经验,而明军将三眼铳置换成弓箭一样是正常的骑射突阵用法。
步兵要对抗此类战法,只能把敌方可抵近距离尽量拉远。
因为无论是弓箭还是三眼又或是长杆火绳枪,在马匹这个平台上操作的射击准确程度与距离成正比。
距离越近,准确度越高,威力越大,距离越远,准确度越低,威力越小,而士兵配属的防具可以对抗中远距离的骑射火力。
胯下颠簸的射击平台,即便使用多管火器,距离一旦拉远,威力和准确度也难以保障。
不过、骑兵持火器抵近射击这类战术并非大明独有,欧洲的半回旋战术也是类似骑兵武器的操作思路,但细节和战术传统、作战目标不同。
明军骑兵的这种操作模式也并不等同半回旋,而是脱胎于传统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