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亚娜代表北宸,达拉代表西淸,他们不约而同出现在西淸京都城,立场鲜明,你死我活。那时,狄亚娜公主若是选择告发达拉王子,也便没有今日的劫匪之事了。达拉私入大雍京都城,势必会遭到大雍朝廷的重责,势必会被遣送回新乡。只要西淸不再背靠大雍朝这座大山,北宸便有理由出兵剿灭“反叛的属国”。凭着多年的默契,达拉和凌照水眼神交汇,一合计,使出了美男计。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这些时日以来,西淸达拉王子藏匿在北宸狄亚娜公主身边,不仅躲过了多方的眼线,彻底瓦解了两国姻缘,还再次引得公主芳心暗许。在这期间,达拉王子伺机多次,以求面见肃王武瑛玖,共谋借兵复国一事。却都惨遭拒绝。大雍肃王心意已定,谁都无法动摇。达拉王子见不到肃王,不得已,决意出此下策。达拉看向身边的凌三川,这便是他此行最大的筹码:大雍或许不会为西淸出兵,但肃王武瑛玖一定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凌三川落入鸣金山上那人之手。凌照水在百威楼重金买凶,召唤达拉王子前来,原是为了让凌三川能远离京都城的是非,远离肃王武瑛玖的眼目。达拉早早收到凌照水的求救,却姗姗来迟,多日来按兵不动。他特意选在重重设伏的鸣金山脚出手,特地带凌小公子闯入鸣金山的领地,他从未期许自己能够走出沈白衣的包围,他如此将自己置于死地,为的便是引一个人前来。果然,达拉如愿等到了肃王武瑛玖,后者来的甚至比达拉预期的更早一些。“达拉始终感念肃王殿下当年在危难之中向千万西淸流民伸出的援手,今日,达拉再一次替成千上万无家可归的西淸子民请求大雍朝廷,借兵。”达拉王子撇去一身桀骜与尊贵,俯跪大雍肃王,诚恳如斯,令周遭动容。然高头马上昂首挺立的男人,此刻只关心一件事情,他的眼波在凌三川和达拉之间流转,问道:“你们,是什么关系?”达拉王子尚未回拢好情绪,凌三川已经不假思索替他答了:“他,是我姑姑的姘夫。”在凌三川眼中,达拉见姑姑,从不走正门。每每翻墙出入,夜半而来,鸡鸣方出。如此,不是姘夫,又是什么?童言无忌,却往往真实。并且,残忍。“殿下,这些人该如何处置?”“借兵一事,还望殿下三思啊?”“殿下,凌小公子是否要差人送回?”。。。。。。有千丝万缕的事情等待肃王定夺,可此刻他心头脑海挥之不去的唯有“姘夫”二字。未结婚约,同榻而眠,是为姘。七年来,她便是这般饥不可耐吗?这便是她所说的“生死之交”吗?达拉王子便是在那日日夜夜的耳鬓厮磨中将那激情澎湃的西淸战歌口口相授予她的吗?达拉王子翻墙去见她,是被她默许的惯例吗?肃王武瑛玖刀锋般的眼眸扫向周全,后者前几日才刚刚向其禀报过:“属下已经派人查过了,除了刚到新乡的那些时日,凌姑娘这些年在新乡一直深居简出,除了兄长与邻里,并未同人有过深交。”冬至未至,大地尚暖。周全打了个寒颤。不过,这一回他属实冤枉:派出的探子便是再灵通,也无从打探到一个从不走正道的人啊!昔年达拉王子被北宸军驱赶出境,迫不得已流窜至大雍境内。彼时达拉王子也不知得哪位高人指点,在五王之中偏偏选择了势力最单薄的肃王殿下,上书肃王请求给西淸子民一块安居之地,果得允诺,自此西淸人得以在大雍境内安居。西淸人请求在新远安居,新远乃是新乡县令凌洒金辖内的一座山村,距离新乡县城不过一个时辰的脚程。朝廷素知西淸人在边境盘踞,亦知凌洒金的任命之地,可谁能想到县官凌洒金之妹凌照水,竟与那西淸达拉王子有一腿呢?周全绞尽脑汁想要将功折罪,从大理寺丞凌洒金不为人知的履历中抓住了一点细枝末节:“属下记得,凌洒金曾经剿过匪,还立过功。”彼时肃王武瑛玖掌握着大雍兵权,还曾在厚如城墙的兵部文书中翻出过那封朴实无华的奏报。肃王武瑛玖前脚同意了西淸人在大雍境内立足,后脚新乡县官凌洒金便平乱成功了。如今回想,绝非巧合。凭他凌洒金一届文官、新官上任、毫无根基、缺兵少刃,凭他新乡县城不过千的老弱驻兵,竟能不费吹灰之力便将新远山上盘踞多时的盗匪招安了?肃王如今细想,那盗匪约莫就是西淸人。那时他们逃窜到大雍境内,而大雍朝廷的形势并未明朗,使得他们不得不藏头掖尾躲在山上充土匪。后来肃王殿下发话,西淸人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在大雍境内落足了。朝廷的政令落在新乡的实政上,成了新乡县官凌洒金头顶官帽上的硕大功绩。肃王武瑛玖识人不疑,凌洒金虽顶了“陈世美”的骂名,但骨子里却是个藏不住事、撒不成谎的实诚人,在他做下的官匪勾结、胡充政绩的勾当里,应该少不了一个人的身影。她是新乡县官凌洒金的妹妹,她是西淸达拉王子的相好。肃王武瑛玖眉头紧锁,他在想:那时若他能在百忙中分出一缕心神,过问此事,也许便不会与她错过七年。当他满世界寻找她的时候,她便这样悄无声息地从自己的眼皮下溜走,留下些许抓不住摸不着的痕迹,徒增他的恼怒和悔恨。肃王武瑛玖暗暗握拳,从牙缝中挤出一句:“此事绝无可能。”众人观其阴云密布的脸,一时分不清肃王此番示下,是达拉王子所请的向西淸借兵,还是沈白衣灵机一动,提议道:“借不借兵且再议,眼下达拉王子与那陈世美之妹既已暗通款曲,殿下何不成人之美?”“殿下成全他们,王子将来若是生下儿子,便也理应由殿下代为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