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中文网

81中文网>历史古代人物故事 > 第161章 于敏中 从地方学政到四库全书(第1页)

第161章 于敏中 从地方学政到四库全书(第1页)

一、金坛望族

于敏中出身于金坛的一个显赫家族,这个家族不仅有着深厚的学术传统,还有着连续几代人的科举辉煌。于氏家族在金坛地区享有极高的声望,从曾祖父到父辈,无不是饱学之士,为后世子孙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于敏中的曾祖父于嗣昌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其祖父于汉翔则是清朝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的进士,曾任陕西学政,以其卓越的文章和才学闻名于世。于敏中的父亲于树范同样学识渊博,曾被召入内廷参与编纂《康熙字典》《佩文韵府》等重要文献,并担任过浙江宣平知县。这样的家庭环境无疑为于敏中提供了优越的学习条件。

幼年的于敏中被过继给叔叔于枋为嗣,而于枋本身也是雍正二年(1724年)的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及广西、山东的主考官。然而,当于枋后来有了自己的儿子后,于敏中又回到了亲生父母身边。

于敏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母亲对他读书的要求非常严格,常常站在窗外静静聆听他诵读经书。祖父于汉翔亲自教授《大学》等经典,并确保他能够准确理解其中的含义。在这种严格的家教环境下,于敏中五岁就开始启蒙学习,十岁时已经通读了《五经》,并能对其进行认真的评点。

雍正七年(1729年),十五岁的于敏中参加了江宁乡试,并成功中举。然而,当他第一次参加会试时并未能如愿登科。回到家乡后,他并没有气馁,而是更加努力地寻求良师益友的帮助。他拜同乡的雍正癸卯进士王步青为师,重新研读《四书》及十三经。在此期间,于敏中的学问日益精进,不仅博通经史百家,还涉猎了阴阳历法乃至佛道之说,知识面极为广泛。

二、步入仕途

乾隆二年(1737年),于敏中参加丁巳恩科会试,并一举夺魁,成为当科的状元,那年他仅仅23岁。这一成就不仅使他在个人事业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也让金坛地区的科举盛事增添了新的光彩。他与族兄于振一同被誉为“兄弟状元”,成为当地的一大美谈。

中状元后,于敏中随即进入翰林院任职,被授予修撰一职。在此期间,他以出色的文采和扎实的学识赢得了乾隆帝的赏识。他在懋勤殿供职七年,期间多次得到晋升,最终成为侍讲,负责向皇帝讲解经史典籍,并撰写重要的朝廷文书。

于敏中年轻时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他文思敏捷,对历史典故了如指掌,文章才华横溢,书法清秀洒脱。更为难得的是,他掌握了多种语言文字,包括汉语、满语、蒙古语和梵文,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多语言能力。

乾隆帝对于敏中的才能十分器重,曾命令他翻译并抄写佛教经典《华严经》和《楞严经》。这一任务不仅考验了他的书法技艺,更考验了他的耐心和细致程度。于敏中接到任务后,创造性地将《华严经》的内容按照一座宝塔的形状进行布局,用小楷字体书写。每一部分,无论是塔身的栏杆、屋檐、瓦片还是窗户、台阶,甚至是铃铛和绳索,都被巧妙地利用来写字。更为独特的是,每遇到“佛”字时,他都会特别计算好位置,将其写在塔柱的顶端或是屋檐的边缘等尊贵之处,以示敬意。

为了完成这一作品,于敏中花费了两年的时间来排算布局,又用将近一年的时间来精心书写。最终,《华严经宝塔》不仅展示了他卓越的书法技艺,更体现了他对工作的认真态度和对佛教经典的尊重。这一作品成为了书法史上的佳话,至今仍被人们所传颂。

此外,于敏中还承担了翻译、抄写和宣讲佛教经典的多重任务,无论是在文辞还是在内容的理解上,都表现得极为得体,深得乾隆帝的赞赏。

三、平步青云

乾隆年间,于敏中以其卓越的学识与治国理念在朝中崭露头角。乾隆九年,他受命主持山西乡试,以公正严明的态度选拔了众多优秀人才,初步展现了其教育与识人的才能。次年,乾隆帝南巡途中,向于敏中咨询治国之道,于敏中一语中的,指出“兴学得人”乃国家兴盛之根本,深得乾隆帝赏识,随即被委以重任,督管山东、浙江学政,致力于整顿学风,革除教育积弊,成效显着,赢得了士子们的广泛赞誉。

回京后,于敏中更是直接参与到皇室子弟的教育中,以其严谨的教学风格和深厚的学养,深受皇子皇孙及乾隆帝的敬重与喜爱,官职也随之不断晋升,最终成为内阁学士。乾隆十五年,他再次被派往山东,继续推动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

然而,在于敏中仕途如日中天之际,家庭变故接踵而至。乾隆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间,其父、嗣父及生母相继离世,对他而言无疑是沉重打击。但出于对国事的责任感与个人仕途的考量,于敏中在母丧期间选择隐瞒,以期早日重返朝堂。这一行为虽被御史朱嵇揭发并弹劾,但乾隆帝鉴于其不可多得的才华与当前职位的重要性,非但没有严惩,反而维护了于敏中,斥责了朱嵇的过分之举,并于年底将其擢升为户部侍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月,于敏中被任命为军机大臣,正式参与到国家最重要的机要事务之中。这一年,于敏中46岁,正值壮年,而乾隆帝也正处于盛年时期。因此,于敏中在处理政务时,格外注重细节,力求做到周密稳妥。他深知自己肩负重任,因而不论大小事务,都谨慎奉旨而行,深得乾隆帝的信任。

乾隆帝常常即兴作文赋诗,且往往不打草稿,吟诵完毕后便交给于敏中记录。于敏中记忆力惊人,总能将乾隆帝的吟诵内容牢记于心,再一字不漏地誊写下来。有一次早晨,乾隆帝在御花园中即兴赋诗七首,并作了两篇文章。当天晚上,乾隆帝收到了于敏中所记录的内容,发现一字不差,不禁拍案叫绝,对于敏中的能力和忠诚更加倚重。

乾隆三十年(1765年),于敏中被提拔为户部尚书,成为朝廷的核心官员之一。此时,于敏中唯一的儿子于齐贤虽已长大成人,但在乡试中未能中榜。乾隆帝念及于敏中的贡献,特别恩赐其子按尚书品级补为荫生,进入国子监学习。同时,由于于敏中的正室夫人已经病逝,乾隆帝特封其妾张氏为淑人,以表彰于敏中的贡献。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梁瑶峰进入军机处,乾隆帝命其专司诗文,而让于敏中专注于国家政务。有一次,乾隆帝召见于敏中和梁瑶峰,吟诵了几首诗文。于敏中察觉到梁瑶峰并未注意记录,于是立即给梁瑶峰使眼色提醒,但梁瑶峰却茫然不知所措。待乾隆帝吟诵完毕,二人退出后,于敏中询问梁瑶峰是否已经誊写好诗文,梁瑶峰这才意识到自己疏忽了。于敏中见状,便主动提出由自己来回忆并抄写。他独自坐在屋内,凭借出色的记忆力,很快就将乾隆帝吟诵的内容完整地记录了下来,全篇仅有一个字的小误差。这件事再次证明了于敏中的非凡记忆力和办事能力,也让梁瑶峰感到十分惭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