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数天的时间,李华霜天天都给长孙无垢送来颉利抄录的诗词。
有时候一首,有时候两首,有时候三四首。
可无论几首,里面必有一首写佳人之美,爱慕佳人的。
长孙无垢自从知道了颉利的心思,本不想拿来品读的,可是实在是有一种见猎心喜之感。
于是她打算,不看那种佳人之作,品读其它诗词。
第一次颉利将佳人之作排在最后,于是这就让长孙无垢以为,这是颉利习惯,于是她就想着下一次只看前面的,不看最后一首。
哪料颉利似乎早就知道她的心思,顺序早就变了。
有时候将那佳人之作放在第一首,有时候放在第二首,有时候又放在第三首,总之顺序不一,总是让长孙无垢猝不及防。
每当读到那佳人之作,脸颊总会不自然的红了起来。
时间一久,他也不再怀疑颉利的才学,被其深深震惊。
对颉利的印象逐渐改善了。
面对每天送来,首首都足以传世的诗词,不同意境、不同内容,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读到一首佳人之作。
这种对传世诗词的期待,对读到佳人之作的紧张和不确定,颉利的这一骚操作,让长孙无垢心中暗暗觉得有些小刺激。
······
这一天,草原的雪终于停了。
大唐长安城外的官道上,礼部尚书唐俭和长孙无忌也带着使团和十万两白银出发了,前往突厥。
而在使团的队伍之中,一直跟着一辆较大的马车。
马车是长孙无忌带上的,唐俭只知道里面坐着人,却不知是何人?又为什么要跟着他们前往突厥。
使团一路前进,直到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才在最近的一所城池停下歇息。
长孙无忌先是让人将马车牵进驿馆,安顿好之后,这才让其他人进来。
因此,唐俭一整天下来,都不曾见到马车内的人。
晚饭结束之后,唐俭再也按耐不住好奇,将想要回房的长孙无忌拉到一个无人的角落。
“唐大人,你这是?”
长孙无忌有些懵的看着眼前的唐俭。
唐俭则是一点也不废话,直接开门见山的问道;“齐国公,难道你不准备和我说点什么吗?”
“那辆马车之中到底是何人?”
“为何会在我们的队伍当中?”
“这到底是陛下的安排,还是你自已的安排?”
“本官作为此次出使的正使,很有必要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长孙无忌知道,这次他和唐俭一同出使,若是不将事情告诉对方,这一路怕是不好走。
况且等到了突厥,唐俭也会知道这事的。
长孙无忌这么沉思了一小会,既然这唐俭早晚都会知道,还不如索性干脆的说出来,这样也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既然唐大人都这么问了,我也就不瞒你了。”
“其实上次我出使突厥,那颉利以奚族和契丹归附我大唐为由,向我大唐索要的好处,最后一共提了四个要求,而不是三个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