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广悠闲自在地坐在大门口,手中拿着他的那根旱烟袋,一圈一圈地转着烟荷包。十月底的阳光照在他那沟壑纵横的脸上,仿佛不尽情享受这阳光就有点儿对不起天似的。
这时,村东的刘拴挑着个粪箩头走过来,二人打了招呼后,刘拴问:“萧二哥,扯天说捻子,捻子,那到底啥是捻子啊?”
萧广想也不想便说:“就这你都不知道?灯捻子你知道不?草捻子你知道不?拿一把披麻线一捻就捻成绳了。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吗?你说还能有啥?”
“我说哩是那呀,这庄儿一伙子,那庄一起子,说打官府哩,齐起伙子就去了。那就是捻子?”
“你说那?”萧广说:“这个事儿还得叫王党说说哩,我光知道那年轻人们扯天说,总是想起反哩吧?”
刘拴神秘地问:“萧二哥,他们要不要咱这上年纪人啊?”
萧广说:“那不中咱俩去问问?”
刘拴说:“走!”
俩个老头走进堂屋时,王党和萧匡正在桌案边双双跪着。桌案上点燃着香表蜡烛。他们在异口同声地说着:“虽不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一看这阵势,两个年轻人在结拜兄弟。俩老头也不敢言语了。
萧匡说:“王大哥,以后咱就是异姓兄弟了!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我的事就是你的事。赊旗店戴家既然和咱捻军成了死对头,早晚有一天咱一同攻进赊旗店,把他姓戴的全部杀光,方才能出咱这口恶气。”
王党说:“萧贤弟,我的伤已经好利亮了。我也不能在此久留。希望你在这一片多发展捻军,我回到家后,就在赊旗店附近发展。到时候,咱二兵合一,你看怎么样?”
萧匡说:“王大哥,你这样作我很乐意。就指望我们庄的人,也确实太少。应该扩大范围,让所有人都参加进来。常言说,一个鸟雀顶不起来一个窝蛋。还是人多力量大。不过,王大哥,你可要记住,咱们要时常来往,勤通音信啊!”
王党说:“萧贤弟,这个且请你放下心来。没有萧大爷救我,我王党焉有命在?您萧家是我的救命恩人,我就是当牛做马也报答不完你们对我的大恩大德。”
萧匡说:“王大哥,你准备啥时候走啊?”
王党说:“今天下午吧!”
一听王党说要走,刘拴有点儿急了,他说:“萧匡,您俩这就算成捻了?”
王党和萧匡一回头,看见萧广和刘拴就站在他们身后,王党和萧匡从地上站起来,向二位长者施了礼。
萧匡问:“刘大爷,你刚才说啥?”
刘拴问:“萧匡啊,我扯天听人们说成捻,成捻,啥是个捻呀?你给我说说中不?”
萧匡和王党都笑了起来。萧匡说,你拿一根绳儿,我拿一根绳儿,他也拿一根绳儿,咱三人一合,就成一股绳子了,嫌细不是?那就再找几个人合合股,不就越来越粗吗?你想,刘大爷,你找几个人,我找几个人,他也找几个人,咱们合在一起,人不就多了吗?人越多,咱们的力量就越大,还怕打不败官府,推不倒清庭?为啥要成捻?为啥各地要组织捻军?咱们就是要改地换天。他们不叫咱活,咱偏偏要活个样子给他们看看。你看,如今,课捐杂税多如牛毛,朝庭根本就没想到让咱们活命,咱为啥不推倒他咧?
刘拴听着听着竖起了大拇指,他有点羡慕地问:“萧匡,像我,像你二爷,我们这年纪,你们捻子要不要我们?我还有劲儿啊,要是上阵,我还能杀死几个清妖。”
王党说:“刘大爷,我们捻军不分男女老少,只要想加入捻军,我们都热烈欢迎。”
“那好!”刘拴拍拍胸脯说:“也算我一捻!”
萧广抢着说:“可别叫我给忘记了啊!”
这时,从里屋传出一个苍老的声音:“匡娃,王党,您俩说的话我都听见了。你们的想法是好想法,但是,行不通啊!”
萧广掀开门帘,探着头向里边问:“哥,你好些了吗?”
萧匡,王党他们在萧广后边进了里屋。萧广的叔伯哥萧立半躺在床上,他看人们都进来了,又往上坐了坐,说:“我这病没事儿,北乡的柴先儿说,再喝两副汤药就能好利亮。正是柴先儿给我说的,当今,想成捻,靠个人的力量往往成不了大事,非得结合。结合呀!既然匡儿,王党您俩有这心愿,干脆上角子山去吧!柴先儿说,角子山那儿已经聚集几百人了。要干,就干出个样子来。你们年轻人作事,我不阻挡,只是给你们提个醒,我说的是,你们听。说的不是,也就算了。”
王党和萧匡一商量,萧二叔说得对,于是,王党当机立断,和萧匡一起上安棚,寻访被戴家人打散的在捻弟兄们,带领他们上角子山。
说干就干,第二天,王党和萧匡经过乔装打扮,王党扮成了一个读书的公子,萧匡则打扮成一个书僮。主仆二人到安棚附近,打探过去的在捻人员。
经过近半个月的寻访,王党、萧匡饿了就向人讨要一些饭食。晚上就随便找个地方凑合一晚上。竟然找到三十多个在捻之人。对他们说上角子山,投奔角子山的陈太安,一定能东山再起。他们也很高兴。王党、萧匡就带了这三十多人,先到了温凉河边的小河刘。
当王党和萧匡临上安棚之前,给萧广交待有话,让他在家联络人,有多少算多少。他们领那三十多人回来后,萧广得意洋洋地告诉他们,他联络了十多个人,都甘心情愿地在捻。合在一起,也就是有五十个人了。
一行人高高兴兴地去投奔角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