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中文网

81中文网>寒门布衣天子张超 > 第94章 京城杨家(第1页)

第94章 京城杨家(第1页)

因为大家都知道。典史可是正式朝廷正式编制,要经过吏部审核。且起码要有举人身份,这县丞看来也是急了,啥都敢说!刘天华此时,心中反而很淡定!他现在只想,先经营好自己一块根据地。做个自由自在的团练使,就很好!身处乱世,先要有保全自己的能力,有枪杆子才行。至于到县衙,任个末流的一官半职,他根本没啥兴趣!之前考取的秀才身份,也只是为见到官员,不用下跪而已!如果真到县衙,哪怕做到户房。相当于后事财政局局长。还是一样要在县令手下,像个孙子一样,听差、服管!他才大不高兴呢!此所以他没开口,一方面是感激何建强鼎力支持。另一方面,刘天华也想看看,李广和对待自己,到底是什么态度。而李广和见到何建强,如此较真。心中也是暗暗叫苦,手下各房主事,那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人都年年孝敬,贸然换掉那一个都不合适!何况刘天华年纪轻轻,且只是个秀才,安排做个书吏,恰好合适!要是别的秀才们,有这机会,不是高兴成啥样呢!但考虑他剿匪立功,且又有如此实力,现已开始拉帮结派。需要又拉又防,怎么办?要不给个库使的肥缺,先安抚一下?正当李广和心里盘算,现场气氛僵住时!一个衙役匆匆忙忙赶了上来。“县老爷,淮安府来了急件…”“送过来!”终于等到淮安府的回应了。李广和急忙打开信件,刚读了两行,脸色就是一惊。等他看完信件,突然拍手,大声说道。“何县丞提议,很有道理!朝廷一直未派典使过来,那就请刘公子,先行暂代也是无妨!”“什么情况?”众人更是迷糊了。。。就连何建强也有些不明白了。他刚才也是因和李茂抬杠,才说出的大话而已,没想到李广和竟然同意了。大华朝一个县衙,县令、县丞、主簿、典史等都属于文官,是需要朝廷正式任命的。县尉是武职,属于另一个系统。驻守当地,负责保境安民,在驻地也要受当地官节制。至于县衙里六房主事、三班衙役,及师爷、都头、书吏、帮闲等等。都是不入流的胥吏,没正式编制,县令可以直接任命。目前桃源县,除了县令、县丞、县尉都在。主簿柳东山长年请病假,上次土匪围城时,才抱病出来露面。典史一职却长期空缺。吏部不知是忘了,还是因其他事。总之自从连续两位典史,都因意外事件,在城外遭遇盗匪,横死当场后。户部已经大半年没再派下来了。。。当然有传闻,说两位典史,都与前都头李权不和,才造成意外等。因无人追究,此事也都不了了之。典史一职,是知县下面掌管缉捕、治安、征税、监狱等属官。是那些三班衙役们、班头、都头们顶头上司,也算是有实权的。现在刘天华的团练使,只是半官方的民团,没薪水,没编制。如趁剿匪的功劳,做这典使,倒也实至名归。就是这功名出身,还需要他自己努力。当然如实在考不上举人,而由桃源县具战功推荐,再到户部花些钱,找关系备个案,也不是多大难事!“刘公子,你意下如何?”李广和见刘天华没有及时回话,再次和气的问道。其脸色的笑容,比刚才更甚。“多谢县尊抬爱,我一定会尽心尽职。。。”刘天华见此,连忙起身,做感激状说道。李广和前后态度变化,大家都知道,应该和与淮安府回信有关。既然已经说开了。刘天华也不再推辞。当即答复下来,这典史一职,想来暂代做做也无妨。“好!大家举杯同祝刘典史。。。”李广和也像是松了一口气,举杯提议道。何建强、钱为民,也都为刘天华感到高兴。虽然他们目前在职务上,都是刘天华高,但他们都知道刘天华真实实力及才能。知道这职务只是他在仕途上,一个开始而已。。。。。。。。。等散席之后,李广和又单独把刘天华留下来。“刘典史,听说你家,是从爷爷辈,才迁居本县大兴村?”“是的,县尊这是。。。”刘天华之前真不知道这些,直到有一次,薛伯聊天时,无意提到此事。“我就是随便问问,贵府祖上在淮安府,可有亲友啥的吗?”“这个我还真不知道。。。”刘天华老实答道。“哦!是这样。。。"李广和稍微有些失望,但接着又笑着说道:“刚收到淮安府回文,夸赞本县剿灭惯匪,并已按律上报朝廷。但在信的末尾,提到让你尽快,赶到淮安府。杨知府想见见你。刘典史啊,机会难得啊。。。”李广和亲昵的拍了拍了刘天华的肩头,一副你懂得的表情。“多谢县尊提携,在知府面前,我知道该怎么说。。。”“哈哈,好,孺子可教!你如此年轻,有我大力协助,未来前途定不可限量。。。”两人就在这几句话中,达成一致。。。。。。。杨国昌把捷报发出后,也在焦急地等着江东州,州牧王仁山的消息。大华朝天下共有十八个州、省,以及两个边疆都护府。江东州地处长江中下游,在全国范围,也算是一位较大的州府,且算富裕之地。但因这些年,北方契丹,西部党项多次入侵大华,朝廷连年对外战争,不仅频繁征兵,还摊派各种苛捐杂税。导致江东州现在,人丁凋敝,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杨国昌是大华康贤三年,二甲进士,今年刚满三十岁。杨家在京城也算是大家族,其先祖杨老令公。跟随大华朝开国皇帝赵恒山,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被封镇北侯。其后代杨家儿郎,替朝廷世代镇守在长城一线,以抵御北方契丹蛮族。虽然他们家世代忠良,为大华朝立下无数汗马功劳。但大华立国之初,为防止武将造反,开国皇帝赵恒山,就开始推行了文贵武轻的国策。随着立国百年下来,这一政策使得武人地位,在朝廷里,越来越低。很多武将即使在战场流血流汗,拼死厮杀,立下无数战功。到了朝廷上,经常被文官一句轻飘飘的话语,就带过去了。因是武将世家,杨家同样受尽委屈。到了杨国昌父亲一代,在众多儿孙中,发现小儿子杨国昌,从小天资聪明。为了打破杨府只出武将,不出文人的局面,更为了杨家今后的出路。其父镇北侯杨华,卖尽老脸,多次备下重礼。求到当代八贤之一,太原三槐王氏之后,大华朝大儒王柯舜。请其教授杨国昌读书。而王柯舜以文武不疏,闭门不见。只到镇北侯来了三次之后,因被其真诚打动,这次收下杨国昌为弟子。而杨国昌也终于不负家族众望。一举考中进士,让杨府上下,扬眉吐气。镇北侯更是大摆三天流水席,痛快的大醉一场。现在淮安府在他治理之下,也只能算中规中矩,没啥特别的亮点。“世事艰难啊,也不知父亲他们,在雁门关情况怎样了!”杨国昌遥望北方,自言自语道。。。。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