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腰到山顶,至少需要建造多道矮墙。
这些墙不需要太高,只需达到战士胸口的高度即可,以便火铳手能够瞄准并射击敌人。
同时,为了增强防御力。
矮墙应该修筑得更加坚固,足以抵挡大炮的轰击。
至于壕沟,则应该挖掘得更深一些。
至少深达一丈,宽度也应为一丈。
这样一来,矮墙实际上达到了四米的高度,相当于寻常屯堡城墙高度。
每一道矮墙之间的距离不宜过远。
而且要顺着山势建造,使得后一道矮墙实际上比前一道更高。
这样,墙后的射手可以轻易地瞄准敌人。
同时不会误伤到前线的己方战士。
通过这种方式,上下层的防御力量可以相互呼应,形成一个立体的火力打击网络。
在场将领当中,满桂马世龙等,都是曾经参与过慎水河畔之站的。
此刻听闻温越的计划,都是频频点头表示赞同。
当然,温越的构想不仅仅局限于这些。
在他的规划中,总共设置了九道矮墙和壕沟,分为三个层次。
这样一来。
在清兵试图突破每一堵低矮的壁垒时,他们不得不同时应对来自上方和下方的密集火力。
这些壁垒不仅构成了坚实的防线,还隐藏着致命的陷阱。
从万人敌到灰瓶弹,再到毒烟弹,各种武器层出不穷。
必然使得清兵在进攻时左右为难,上下受制,陷入了极其尴尬的境地。
而三个攻击波次又会巧妙地间隔开来,彼此间保持了大约五十步和一百步的距离。
这样又可以为战场上的临时设施提供了空间,比如用于救治伤员的帐篷和竹篷,以及供士兵休息和集结的区域。
每一堵矮墙之间都精心留下了多个缺口。
这些缺口为墙内的战士们提供了灵活出击的机会。
青牙军的勇士们绝非被动防守之辈,他们在坚守的同时,也会伺机反击。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矮墙间的缺口并非简单直通,而是设计成了错综复杂的迷宫。
例如,从第一道矮墙的缺口进入后,可能会遇到一堵坚固的墙壁,需要向左或向右移动数步甚至十几步,才能找到通往下一个缺口的路径。
此外,每一波攻击前方的矮墙缺口处,还可以部署火炮。
一旦开火,必将使攻墙的清兵遭受惨重的打击,哀嚎连连。
但这还不是全部。
为了进一步加强防御,这些矮墙周围还设置了众多向外突出的结构,类似于城墙上的马面敌台,可以从侧面对攻击矮墙和壕沟的敌人进行射击。
考虑到火铳的射程和威力,大约每隔一百五十步就设置一个这样的突出墙体。
为了防止出现射击死角,这些墙体的前端被建造成锐角形状。
就如在第一波攻击的第一道矮墙的通道口两侧,便可以设置了两个巧妙向外突出的墙体,使得这个入口仿佛被深深地嵌入其中。
任何试图通过通道的建虏,都将暴露在两侧墙体的火力覆盖之下,从而遭受双重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