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语出《诗经·小雅·北山》。
在这两句诗中,分别体现的其实是周时的两种制度,井田制和分封制。
它们与礼乐制一样,都是周朝时最为重要的制度。
井田制身上的迷雾较多,笔者或许之后会谈上几笔,而在这里,重点要讲还是分封制。
分封制虽非周朝所创,前代早已有之,可我们一说到分封制,总是一下子就想到了周朝。
夏商朝三朝虽然跨度极长,左右有近两千年,可他们在政治形势上与上古原始社会的牵连依然很大。
周天子依然还是天下共主,数量众多的诸侯国臣服于他,一种明确但又并不十分稳固的上下级关系存在于他们的中间。
周朝时的分封与三皇五帝时的部落联盟自然已经是不一样了的,君臣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大大的加强,周天子对于各诸侯的控制大大加强,配合上周朝的礼乐制度,至少在西周时,周朝对诸侯的控制还算得上不错的。
可它再怎么不同,也没有办法避免一个问题,如今的诸侯与当初的部落都是一群手上掌握着强大力量的家伙。
在这个基础上,周朝想要保持住自己的统治,就必须要保证自身的强大。
可这个世间有一个不能抗拒的至理,没有谁能够一直强大,也没有谁可以一直高高在上。
这个道理,在五千年的王朝更替中我们已经见的太多了。
我甚至认为它超越了社会制度、文化思想、文明发展,是一个跟人性有着直接关联的必然事物。
而分封制就好像是一个与它绝配的东西,将所有的隐患在一开始都深深埋下了。
什么是分封?
在周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又有商朝的覆灭,整个天下即商朝原有的疆土都属于了周和灭商联军内的其他诸侯。
周部族以绝对力量占据了其中的大部分土地,而其他的诸侯由于数量众多,也不可以忽视他们的存在。
其实当一个王朝初创的时候,分封本就是一个旧礼,三皇五帝在位之时也没有少干这样的事情。
上古圣君的后裔,自己的子嗣,功勋卓着的臣子,这些都在分封之列。
可分封制在周朝才最为鼎盛,也最为出名。
说回刚刚的那个问题,什么是分封?
裂土而封,君王将自家国土拿出来分封给别人。
要知道这跟后世的分封不同,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有着极大的权力,军政、经济、民生,都掌控在他们的手中。
周朝会不会对他们进行管制,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一定的,没有谁会愚蠢到放任一大堆不受自己掌控的强大力量。
周初的分封制度规定了,周王室可以节制诸侯国的事务,而且当诸侯死去之后,周天子有权收回封地,重新进行分配。
可周朝的情况是复杂的,因为除了周朝建立时,武王大封天下时所形成的诸侯,还有着许多夏商之时留存下来的诸侯之国,他们的封地存在的时间甚至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的时期,周朝想要将他们与新封的诸侯一同管理,显然是不太可能的。
而且这也不利于周部族统摄天下,商朝刚刚覆灭,稳定秩序才是重要之事,此时向天下的诸侯发难,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这也是一个涉及到人性的问题,在真切的利益面前,一丝丝的偏薄都有可能带来极为不好的影响,而妥协可能会带来暂时的好局面。
不过哪怕后世的人再对周朝的分封制再有怨言,武王依旧大封了天下,甚至之后的周公和历代周王都大行分封。
而武王依照前人分封之礼,追思诸代先圣王,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jì),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后再封功臣谋士,首封姜尚于丘,曰齐;封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
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弟叔处于霍。
封帝辛之子武庚于殷商旧地,管理殷祀,将殷商王畿(jī)分为邶、鄘、卫,由管叔鲜蔡叔度和霍叔处分别管理。
其实从这些分封上,不难看出,周朝之所以大力推行分封,一是行仁德之政,承上古圣王之正统,二就是以分封诸侯掌管天下,稳定周朝疆域。
可能这就是世间事的常态,出发点是好的,设想也是好的,可世事曲折难料,人力终究是敌不过万物变化之理,也小看了人心。
喜欢王朝的腐朽请大家收藏:(www。cwzww。com)王朝的腐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