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中文网

81中文网>唯华夏 > 第二章 同人于宗下(第1页)

第二章 同人于宗下(第1页)

这种打法虽然在前期确实搞的蜀族东支西绌分兵乏术,但久战之后因为没有统一的指挥协调,巴族始终没能积小胜为大胜养成战果。

有着统一的后勤调度与指挥的蜀族,反而在许多主动的小败中,维持住了现状,始终没有伤到筋骨。

其结果就是巴族虽屡胜而却难占寸土,蜀族虽屡败但不退分毫。

在巴族终于开始认识到协调配合的重要性,并刚开始由巴务相统一调度指挥后,却出现了蛇巴族这档子事。

本来按照巴务相的意思,是先集中力量于一点,彻底击溃蜀族之后,再一齐回撤救援。

如若真是这样,在战场上一直有着绝对优势的巴族,或许真就可以完胜蜀族。毕竟在绝对的实力面前,智谋如猴戏般不堪。

但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结果就是巴族错过了唯一可以彻底打败蜀族的机会,而蜀族则是抓住了唯一可以扭转战局的时机。

“又不是你的族人在遭受荼毒,你当然愿意这么赌!”这是晖月分兵北上之日,面对总头目的劝阻,他甩给巴务相的最后一句话。

就在樊林、相和的发言,使得军机堂内的空气再度降至了冰点时,正忆起晖月临别前与自己之间的对话的巴务相,突然重重地拍了自己的脑壳一下。

这清脆的“啪”的一声,在安静的环境中,被清晰地传进了在场每一个人的耳朵里。

待到众人循声望去时,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巴务相那已没有半根毛发痕迹的额头处,多了一块红肿的掌痕。掌痕上方还有五道鲜红的手指印,直直的穿过了巴务相额头上的三条抬头纹后,向他同样掉光了头发的天灵盖处延伸。

他拍向自己额头这一巴掌时,所用的力道,像极了武侠小说中武林高手自毙的情形。

但巴族文武双全的首领的这个动作,肯定不是自尽,他只是做了一个决定而已。

因为有感于那摄人心魄的清脆声响,相和还据此发明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惊堂木”。就是电视剧《包青天》里包拯开堂审案前用来拍桌子的那块木头。

说到这里,笔者必须多说几句,以免大家小瞧了这块只是用来拍桌子的木头。

因为这实在是一项关乎法律尊严以及人类秩序的伟大发明。

这项灵感起源于目睹了一万年前的巴族首领巴务相,拍自己脑壳动作的伟大发明,最早的文字记录出现在华历7200年左右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记言体国别史《国语》里。

在其中记载战国时期越国的史事《国语·越语》里,是这样描写的:“惊堂木,长六寸,阔五寸,厚二寸又八。添堂威是也……”

惊堂木的正式名称叫“气拍”,也有称作“醒木”、“界方”和“抚尺”的,是一块长方形的硬木,有角有棱,后人理解为是取其“规矩”之意,其实是取材自巴务相脑门的形状设计而成。

因其一响之下,满堂皆惊,具有严肃法堂、壮官威、震慑受审者的作用,所以俗称“惊堂木”。

在被华族的最高执法者,后来的大检察官止规拿去应用后,便成为了司法官员在审案时用来震慑犯人和维持法庭秩序的专用器具。

其制作原料后来多为质地坚硬、纹理细腻的高档红木,如檀木、酸枝、黄花梨、鸡翅木、黄杨木等,以便敲击时声音可以更为响亮。

又经数千年的发展,惊堂木的使用随着使用者的级别和社会地位不同而有了名称上的区别。

例如,供帝王使用的称为“镇山河”,供皇后使用的称为“凤霞”,供丞相使用的称为“佐朝纲”,供将军们使用的称为“惊虎胆”,而供普通官员使用的才叫“惊堂木”。

在唐代之前,惊堂木并无图案,唐太宗时期开始有人为了美观,在惊堂木上雕刻动物图案,如龙、虎、狮等。到了武则天时期,惊堂木图案被规定为龙形,取其皇权象征之意。

随后的朝代中,惊堂木的龙形图案也有所变化,如宋代为卧龙,元代为三爪或四爪龙,明代为五爪带角龙,清康熙年间则修改成龙形嘴缩身瘦的模样。

这意味着惊堂木不再仅局限于是法庭中的一个发声的工具,它还象征着法律的威严和社会的秩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