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第四〇〇章试制突击炮设计;胥吏的常规操作
扬越公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至昌九年,其缔造者名叫李铨——是一位精于人情世故的商人,但堪称冷酷无情。
在李铨身上看不到封建地主的习气,可以说他是一个少见的、真正的资本家,最终将自己也异化成了资本的奴隶——为利润最大化而服务,以至于因为连年操劳而中年病逝。
当年随着福特t型车诞生,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汽车热潮,大明也不例外。
然而汽车工业的前期投入太大,机器和厂房倒好办,但合格的工程师和熟练的工人却不可能从地里长出来。
朝廷投入重金、耗时多年才在上海建立起骏达汽车公司,而燕京的迅捷公司也是得到了北直隶和山西二省的众多商贾和勋贵合资才得以稳定。
相比之下,当年扬越公司仅仅只有地方官府支持,而且湖北布政司和武汉府自身也囊中羞涩,毕竟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只能在政策上大力配合。
李铨以经营纺织厂起家,在汽车工业这方面从创办汽车维修厂为开端,之后进口零部件进行组装,逐步提高零部件自给率,最终建立大体完整的生产能力。
不过,扬越公司并没有制造发动机的能力,长期以来都是向骏达、迅捷公司订购的,它俩有自己的发动机研发、制造部门;另外,太脱拉、雷诺、宝马也是主要供应商。
在去年夏季完成新一轮扩建以后,扬越汽车公司的产量稳步上升,于今年春季达到了正常情况下的最高记录。
整个春季,一共出厂了4584辆各型卡车、40辆三七式半履带装甲车、150辆三四式丙型4x4轮式装甲车。
“你们全履带车辆造的少,生产经验不太足吧?”
在二号总装车间,周长风和一行人穿行在一排排等待涂刷油漆的装甲车之间。
他身后的经理立马答道:“是,履带车主要是一机厂还有杭州惠丰厂造的多,我们比不了。”
一机厂指的是燕京国立第一重型机械公司,这家企业主要是造拖拉机、起重机、火车头的。
当然,坦克也涵盖在其业务之中,三八式中型坦克便是他们的作品。
惠丰厂位于杭州,是当地商贾合资的拖拉机制造厂。三二年时,一机厂因为内外诸多原因出现经营不善的状况,生产能力下降,便委托惠丰厂帮忙分担一部分坦克订单。
惠丰厂自那以后就尝到了甜头,开始扩大这方面的生产能力。
不过明军部队对惠丰厂的印象不太好,因为当时它是首次制造军队标准的履带式车辆,品控不佳,同样都是三一式轻型坦克,但惠丰厂出产的故障率明显要高。
有点类似于后世人们购买iphone15,发现自己到手的居然是adedia。
周长风拉开了一辆装甲车的车门,打量着里边的座椅,“总体战是要发掘全部动员潜力的,如果往后需要能造多少造多少,你们估计能到什么程度?”
“周待诏是说三班倒么?”那经理摇摇头,为难的答复道:“恐怕不行,人手不够的,但两班倒…倒是可以的。”
“也就是说卡车的月产量能从现在的一千五百辆翻一倍?”
“三千……蛮困难,我们估摸着能有两千五的样子。变速箱很费工时,况且引擎不见得能全部供应到。”
这样一来,扬越公司的年产量达到3万辆,再算上迅捷和骏达两家公司,大明在战时动员的情况下卡车年产量应该可以超过10万辆。
【前文高估了卡车产量,故削减一部分,以此为准。】
这样的生产能力已经较为可观了,历史上英国在四〇到四四年一共制造了48万辆卡车,平均每年也不过96万辆。
但这并不代表大明汽车工业就超越英国了,因为成本更高的履带式布伦机枪车在战争期间一共制造了113万辆。
而大明显然没办法制造这么多的履带式辅助车辆,那实在是太奢侈了。有限的履带式车辆生产能力肯定要优先保证坦克制造。
考虑到大明以后的作战地域,这些卡车产量虽然与美国相比完全不够看,但精打细算一下倒也够用,甚至可以说是比较充足的。
首先不需要多线作战,无需分散力量,可以集中供应急需卡车的战场。
另外,太平洋岛屿争夺战并不像亚欧大陆上的大规模陆战——火车把物资运送到站以后还需要卡车运往几十公里外的前线,亦或是需要卡车运送部队进行长途机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