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的时间一晃而过,崇阳街迎来了人流最多的一次,辩论的场地设置在了崇阳中心十字街区,提前请京兆尹的人清场,按照规则第一天双方出场的人均有十人。
周御史看着报名名册,按照递交的材料筛选出来的名单,认为策论是动摇国之根本的有三十人参赛,不这样认为的只有二十一人,按照规则,第一次第二次都能安排十人参加,可这第三次,一方只有一个人能参加了。
“今日三月十三,臣奉陛下之命在此举办一场辩论,这第一场辩论出于今年的策论题目:抑制土地兼并之令、如何鼓励行商工匠行业发展、战事后如何重建城镇,而最近举子们在茶楼中的谈论陛下亦有耳闻,谏君王众臣之令、纳百家之言,故有今日的辩论。”
“关乎辩论的规则,则有如下安排。。。。。。”
董千秋在人群中听着周御史的讲解,罗举子有些愤愤,之前的几位朋友原本都表示会站在自已这一边,结果一递报名材料,竟然都往沈举子那边去了。
“沈举子出身陇西沈家,家族资源雄厚,这些政策对于他而言,几乎都是噩耗。”董千秋在罗举子身侧劝说,他和罗举子出身一般,家中略有薄产,但也都是在社会上吃过苦的,自然知道陛下的几道政令对于寻常百姓来说有多重要。
“我知道,我只是有些失望,以诗文会友,以思想碰撞,还以为会是将来的同僚挚友,现在看来,只要有利益上的冲突,友情不算得什么。”
“世间有比这种友情更重要的事情。”
董千秋的话让众人原本浮躁的心稳了下来,他们站在这里,本就是无愧于心,将来或许会有影响,可他们没有办法对自已说谎,骗自已去说违心之言。
“董兄说得对,就算将来为官也当是为百姓做主,无愧于心做事,今日这一遭,就当是提前演练了。“
“没错,家里将我们培养出来,不是为了让我们趋炎附势的,若是只能靠趋炎附势才能存活,这世道也不值得我们去努力改变。”
“理不辩不明,我愿做第一个。”
“我也是!”
罗举子看着周遭人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了,感激地朝董千秋点了点头,等周御史念完规则,他们就要派人上场了。
“这第一场和第二场都是十人且不能重复,第三场我们只有一人,有哪位兄台愿意安排在第三场?”
这是个现实的问题,按照规则,第一场将在一炷香之后开始,每人发言时间有半炷香,最后还有对辩,搞到最后基本就是体力活。
罗举子想要先将最难的的确定下来,毕竟另外两场都好说,不过是谁先说的问题,但是谁是最后一个,才最重要。
众人讪然,都不认为自已有以一敌十的能力,罗举子在心里叹了口气,准备自已最后一个上,董千秋却先他一步说话。
“既然诸位都谦让,不如就由董某试一试。”
董千秋是豫省乡试的头名,为人低调,入京后别人都忙着拜访亲友,他却一直沉下心来温书,就这份定力已然难得。
而且董千秋以其策论在一众举子中闻名,此番又是策论的题目,怎么想都是有优势在啊,只是一个人对战对面十人,确实有些令人担心。
但现在也没有其他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