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每日卯时便起,舞剑后净面更衣用膳,随后入殿内议事,韩冲被迫辰时前赶到参与议事,他原本还想随手做点记录,但在竹简上写字确实是个技术活,他只好退而求其次,改用木板。
韩冲找人做了几块案桌一般大小的薄木板,发现不便于携带,又做了几块小的,堂而皇之地带入殿内。
众臣看了一眼,感觉有些不太相信,又看了一眼。扶苏公子这是带了几块木板来殿内?
秦王看到韩冲若无其事将木板摆好,又将毛笔和砚台放在一旁,他心里有些诧异却没有说。
最诧异的是御史大夫冯劫,议事过程中不断朝韩冲看去,待看到他提笔在木板上写字就陷入了沉默。
木板?还有这个作用?这不比在竹简上记录要容易吗?而且还能修改,就算后面要刻下来还是写在绢帛上,都有修改的余地。
更重要的是,能够做详细记录了啊!
韩冲写完了一版,在底下做了个记号,随后拿出另一块继续写,他只记录关键信息,帮助自已思考,反正他现在还小,还能胡闹,也正好试探一下秦王的底线。
现在他们正在讨论的便是税收的事,今年收成不算好,秦王想要明年开打赵国,自然要想办法筹粮草,秦国几乎全民皆兵,补充兵丁不算是难事,没有粮草才算难事。
所幸攻占下了韩国,眼下这些韩国平民正要迁徙去新城,不够的粮食,便就在这些人中征收吧。
韩冲记录下来以后沉默了,倒不是说秦王做得不对,站在他的角度来思考,哪怕是全部没收了粮食、财宝,也要继续开打。
成就千秋霸业的诱惑太过诱人,为了达成目标,牺牲他国平民又有何惧?
带来的三块木板都写得满满当当的,甚至有些笔记只有韩冲自已能看懂,他便只好凝神去听秦王和众臣的议事,一边听一边思考。
第二日,韩冲带来的木板比他面前的案桌还大,秦王嘴角抽了抽,还是选择无视他,只是看到他一手挽袖子一手写字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放缓了议事的节奏。
那头的韩冲还在心底松了口气,他写得手都要酸了,再说这么快就只能放弃一些信息,提炼提纯才能继续写了。
想到这里他愣了一下,转头看向另一侧正在做记录的史官,对方一边凝神去听,一边思考,最后才提笔写就,而且还是直接写在竹简上。
这样的史官有三个,为了避免关键信息丢失,一般都是记录三份,最后讨论后才会编入竹简或者绢帛中保存。
相比于史官的精炼,韩冲这一版就多了很多“废话”,还夹杂着一些他自已的所思所想,难怪秦王不管他,他做的这些对王朝的统治力讲价值不大。
随后韩冲沉寂了几日,虽然仍旧用木板来记录,但他却增加了课后复习的时间,开始读书,不读不行啊,跟不上这些人讨论的内容了。
而那些记录下来的东西,凡是有疑问的他都一点点查漏补缺,力求下次能够听懂。
秦王也拿到了他记录的木板,看到上面一块又一块的内容,秦王失笑:“扶苏这些时日都在看书简?”
地上跪着的宦官俯身回答道:“回大王,公子每日申时到戍时都在翻阅书简,还会继续在这板子上继续写。”
“倒也有了几分上进的模样。”秦王看完韩冲的记录,转而看向地上跪着的宦官,问道:“昌平君现如今给扶苏讲些什么课?”
宦官小心谨慎地回答:“昌平君每三日进宫,正讲到《左氏春秋》第十篇,公子似乎有许多问题,昌平君每回到待到用了膳才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