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高兴的是孙女给面子,选了他挑的玉佩;太子起初怔愣,大抵是没想到康熙如此评价女儿,后面高兴是女儿抓周不错,而不是欣喜女儿像康熙,大抵是因“果类大父”想到了“子不类父”的话。
古往今来,多少太子被废,就是因为“子不类父”,汉景帝的刘荣是,汉武帝的刘据是……就连明成祖的朱棣也一度想废了不类己的朱高炽,改立类己的朱高煦。
《旧唐书·魏徵传》曰: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一世,宜修格局打开后,没少读书增长见识,读史之后,更是发现:大抵应了那句“善治国者未必善治家”,有为之君的太子都比较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原因很简单——“江山永固,世代长存”是每一个帝王的心愿,最初都异常重视太子的培养,但因为子与父性格不似,产生嫌隙,小人借此大加构陷;
或因对太子期望过高,不断施加压力,使之内心不安、铤而走险;
或因为“子以母衰”,因母亲失宠或是早亡,没有能缓和太子与帝王关系的人,使得太子逐渐令帝王看不顺眼,最终太子失位。
瞧了眼在贵妃怀里爱笑的弘晖,宜修觉得既然君王有时“善治国者未必善治家”,那就不让君王治家!
重生以来,自己始终向胤禛强调,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赢得其信任的同时,也做好了各项防备——明面上又抬举齐月宾、宋云烟、甘淑仪等分散注意力,暗地里却把整个雍郡王府捏在手心,又培养了静瑶、李静言、蒋氏等。
胤禛这个狗男人,要是老老实实把位子传给弘晖,留他善终也可以;要是敢起别的心思……哼,登上皇位后,还是早死早超生吧!
周岁宴宴席结束后,宜修得了三波信儿:太后叮嘱明儿让甘淑仪、李静言进宫陪她打牌;
康熙通知,甘、李二人太后点名要西巡的时候一块带着,另外西巡时会让贵妃带弘晖陪着去;
贵妃透了底儿,皇上写了封弘晖为世子的圣旨,就等胤禛回来颁诏,让自己放心她一定照顾好弘晖。
宜修头次出宫是懵的,不知该高兴还是该伤心。
按理弘晖这么小就要封世子,等胤禛上位,那弘晖板上钉钉一定是太子,是绝对的顺位继承人,这可是两世都可望不可及的;
可弘晖还不到两岁,这西巡路途遥远,还要去蒙古,就算有贵妃陪同,且安全是真不好说——十一阿哥胤禌是西巡期间夭折的,还有十八阿哥胤衸,上一世也是死在西巡途中,这……唉,真真是喜忧参半!
甘淑仪和李静言这俩估计是给太后西巡路上解闷用的,倒是无伤大雅……
不,不对!
突然间,宜修脑海中想起来一件事儿——自己正是因为西巡缺银子,山西爆发灾荒,以及康熙四十六年黄河决堤等事儿,才把江南官商勾结的事儿借静安、胤禛的手捅了出来。
如今西巡顺利举行,贵妃和弘晖在列不说,就连甘淑仪、李静言两个小人物都被康熙记挂在心,虽说有太后的原因在,但更多的原因,怕是胤禛在江南有所成。
难道胤禛如此厉害,才一个月就把江南那团乱麻给理清了?
不,不可能。江南之事若已结束,别说江福海,就是胤禛也会在回信中提及一二,然而胤禛如今一封信也没回。
这就说明,胤禛干了实事儿,但事儿还没完,无法腾出手来处理儿女情长,可见江南的水儿,不是一般深呐!
能难得住胤禛,自己就不得不做两手准备,要真胤禛一时应付不过来……得想法子将风险降到最低。
啧,胤禛的命倒是不用担心;前程嘛,他有那个捅破天的勇气以及如今取得的成就,也不用太操心;就是帝心这边,还是要个局外人在康熙偶尔吹吹枕边风,说点好话的……
算算日子,皇阿玛晚年的两大宠妃——浙江余姚的高氏(秀贵人,生二子一女,唯有皇二十子胤祎活了下来)以及色赫图氏(谨嫔,生皇二十二子,胤祜),此时应是初入宫,还没完全展露头角,也是该投资几个新人了!
喜欢宜修重生:人间清醒登橘直上请大家收藏:(www。cwzww。com)宜修重生:人间清醒登橘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