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来,两年后,孙山8岁,正式从郑氏学堂毕业。
郑夫子找上孙伯民,认真地说:“伯民啊,山子的启蒙课已经不需要在我这里学了,如果真得要走科举,必须到县里的秀才处求学,该时候读四书五经了。我老实跟你说,我只是个童生,没办法教山子科考。”
孙山和孙伯民看着郑夫子,一早被叫过来,也知道夫子有重要的事说。
孙伯民懦懦地问:“郑夫子,县里去哪个秀才处读书?我一头黑,什么都不懂。”
孙伯民有点害怕了,对山子的学习一窍不通,哪里知道怎么办。反正郑夫子有学问,他怎么说就怎么做了。
孙山也知道这天迟早要来的,忽然来了,有点彷徨。离开郑氏学堂,非常不舍得,但也知道不走不行。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想要更进一步,唯有披荆斩棘,向更远的路前进。
通过两年的相处,郑夫子早就知道孙伯民的性子。总结一句:毫无主见,胜在听有本事的人的话。
郑夫子继续说:“县里有两个秀才,年纪都跟我差不多。他们也是新朝建立不久就考上秀才的。哎,其实教学都一样。
这么多年,县里一直未出过秀才,也只不过偶尔考出童生。他们两个的学堂也出过童生,我看教学差不多。”
孙山明白郑夫子的意思,两个秀才,都是一把年纪了,教学质量半斤八两,去哪里都一样,以后能不能考上秀才,全靠自己。秀才只能给你引路,毕竟他们的教学成绩摆在跟前,相当的差。
孙伯民虽然不懂,可又不是傻子,听到后,疑惑地问:“郑夫子,秀才公都教不出秀才,那我家山子,在他的教学下,能考上秀才嘛?”
要是考不上,不如不要考了,省些钱买田地买房子买铺子,像杨地主那样,让山子将来收租子过活,用钱买劳役。
郑夫子实诚地说:“我也不知道,但山子是我见过最认真,最刻苦,最坚持,最有主见的小子。他这么小,就知道规划读书。伯民,这份心智,世间少有。
读书,贵在持之以恒,山子有别人没有的毅力,这点是人最难得的性子。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奋”和“刻苦”,我们的山子都有。非常有可能考上秀才。”
孙伯民听到郑夫子夸山子,憨厚地笑了笑。
孙山佩服地看了一眼郑夫子:夫子有眼光,我就是这样的人,你看得非常准。
郑夫子又说:“你家还有些银钱,让山子去县里读书,应该还能负担得起的。要是考了好几次,还是考不上。山子也说过会放弃,不再浪费银子的。千万不要卖田卖地去考,明白吗?”
孙伯民家里只有孙山一个男孩,要是孙山吵着一直考,卖田卖地很有可能。可这万万不能,人这一生,除了科举,还有很多路可以走的,不要太执着痴迷。
孙伯民点头说:“谢谢夫子提醒,我会的。山子也说,不会因为科考,卖家里的地。”
郑夫子又跟孙伯民说了许多,最后提醒道:“你们有一门好亲戚,在读书上,有需要,不要脸皮薄不求助。帮不帮是一回事,说一定要说出来。何家稍微提醒点,提供点资料,对山子来说非常有用。”
孙山和孙伯民知道郑夫子说的是孙大姑,他的意思是让孙山向何家请教科举的事,有什么需要的学习资料,脸皮厚点,向人索取。
好比学习上,有名师指点,受益万分。
郑夫子为了孙山的读书也操碎了心,孙山非常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