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顾先生开办书院,受恩惠的是西陵府的子孙后代。也有可能,是每一个西陵人的子孙后代。
一时之间,顾为民在西陵府民间和上层社会声名鹊起。不少人为了子孙后代,四处打听顾先生开办书院的事情。
只要西陵人听说,有谁被邀请参加书院的募捐宴会,谁就能成为百姓们街谈巷议的对象。
“刘有才刘员外家有钱有地又有商铺,你们说,他家会捐多少钱办书院?”
“你们不要忘了,刘家是怎么发家致富的?他们家就是田里的一根稻草,都不会放过。给家仆吃的,还不如别人家喂的一条狗。家仆们吃剩饭剩菜不说,听说还吃不饱,一个个瘦得,都快成皮包骨头了。”
“你们不要说刘家仆人了,就是刘有才自己,吃了饭之后,都能把碗里的米粒和汤水,加了水再喝得干干净净能照出人脸来。”
“你听谁说的?刘有才当真有这么抠门?”
“还听谁说的,我可是亲眼见过。去年叶家鱼馆开业,前三位顾客免费吃。刘有才不知怎么,就抢到了免费吃鱼。结果,他把桌上的鱼菜都吃光了。不仅如此,他还把每个盘子都用水涮了两遍,喝下去了。”
“嘶,竟然有这样抠的人。恐怕顾先生办书院,别想他掏出一个铜板了。”
“这样的人,就不应该给他发请帖赴宴会。我看他即便去了宴会,也是为了免费吃一顿。”
“这可不一定。”
“哦?不知兄台有何高见?”
“你们忘了?刘有才四十岁得子,听说,他极其宠爱那个十岁的儿子,平常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可这和他捐不捐钱有什么关系?”
“我说你这人,怎么就是一窍不通呢?他儿子不读书啊?还是不想当官发财?难道还是和他爹一样,做个西陵府的土财主?”
“说得也是。我要有刘家那个钱财,我也得想方设法把儿子送去顾先生的书院。”
“我也是。”
“我同样。”
“那你们猜,刘员外会捐多少银两?”
“十两?他还不如不去了。百两?为了他儿子的前途,估计不止百两。所以,怎么着,刘员外也得出到一千两,才勉强拿得出手吧?”
“一千两算什么?听说,有人已经给顾先生捐了六万两。”
“多少?六…万两?”
“也不知是咱们西陵府哪家,竟能这么大手笔,支持顾先生开办书院?”
“不会是谢家吧?”
“我看不像。谢家有权有势有钱,他们自己也办了私学,不像会出那么多帮顾先生办学。他们还不如把那些钱给自家子弟进学。”
“不管是哪家,人家能拿出六万两银钱,帮助顾先生建书院,我就打从心眼里佩服。”
“王家经营不少金银首饰和玉石珠宝,你们猜他们家能拿出多少银两?”
“我看,顶天也就三五千两。”
“没那么少吧?”
“听说,捐款多的人家,子弟入学可以优先考核,还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加分。这不是比一般的孩子,机会多了不少吗?”
“而且,捐款人的名字会被记录在书院的石碑上,被一代代的书院学子传颂感念。你们仔细想想,这可是世代传承的荣耀。”
“咱们老百姓,只有羡慕的份。”
“谁说的?”
“我们普通人家没什么钱,不能给自家孩子谋个好出路。难道不应该羡慕那些富家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