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淮孟答应着,暗叹皇帝就是皇帝,这人选和借口实在是高明。
孙嬷嬷是皇后的乳母,四十年来一直跟在皇后身边,皇后的事她没有不知道的。
还有这借口,孙嬷嬷资历深,教习新入宫的嫔妾规矩是常有的事,也不会对皇后造成多大惊动,避免万一皇后有问题,打草惊蛇。
正明帝坐在偏殿,亲自审问孙嬷嬷。
孙嬷嬷年纪大,上刑犯不着也没必要,拿捏她的短处就是,她的短处便是她两个在朝堂中任职的两个儿子,不说实话可以,办你儿子。
这算是最狠的威胁和恫吓,手段到了这个地步,孙嬷嬷要是强扛着说不知道或者皇后没问题,他其实是再也无计可施的,只能默认皇后清白。
不料孙嬷嬷秒怂,在保皇后和亲儿子之间,毫不犹豫的选择保儿子们。
她把事情合盘拖出:前几日景无为被幽禁,皇后脱簪请罪未果,回去便吩咐她细细调查事情始末,因为实在难以理解景无为那么个老实懦弱的孩子会有不寻常之举,会“疯癫无状”。
孙嬷嬷叫过太子身边人细细审问,太子是从什么时候不正常的?身边人答,和三殿下在东宫闲话完,太子突然失态,当晚又恢复正常,还吩咐人准备好,他第二天要去尚书房教五皇子写字,所以仆从们都以为没事了,但没想到半夜太子就疯癫无状,被幽禁了。
孙嬷嬷进一步解释,事情的蹊跷点就在太子和三殿下的对话里,他们究竟说了什么不得而知,但很明显,是三殿下说了一些话,刺激的太子做出疯癫举动,伤害了五皇子。
随着孙嬷嬷的阐述,正明帝慢慢闭上眼睛。
孙嬷嬷或许不能明白整个事情的始末,他却一下子就懂了,邹太后早就知道他想扶景琏上位,而这个话是通过景成章传给景无为的,景无为觉得被戏弄了,才会想除掉景琏。
也就是说,伤景琏的事是景无为做的,但景成章在里面起了挑唆作用,毕竟能去太后那里的,皇子中也就他一人而已。
没有景成章,景无为还在做景琏的盾牌,做他的傀儡太子呢。
怪不得景成章突然提出要去外地做藩王,不想再留在京城,这就是做了错事,想外出避风头躲是非,只是他没想到,他做过的事必然有痕迹,纵使他这个做父亲的忽略了没有追究,别人呢,皇后不就出手了,一出手就是一条人命?
慢慢的,一股怒气自心头升起,假如,假如景成章没有踏进邹太后宫内,假如他即使被邹太后挑唆,也没有再去挑唆无为……景成章这样的做派,比无为还可恶,简直是可恶至极!
“砰!”正明帝把手头的翠玉盏狠狠砸在地上,吓得孙嬷嬷一闭眼,还是不能避开一块碎片划过她眼角,有殷红的血滴渗出来。
“你下去吧。回皇后宫里,该干什么还干什么。”正明帝不想被老嬷嬷看到自己发怒的样子,吩咐她走人。
孙嬷嬷走后,正明帝来回在殿中踱步,接着唤进仲淮孟沉声下旨:
第一道旨意,皇后程兰苕,年事已高力不从心,令其好生在后宫将养,打理六宫的权限交到瀛妃即景伏骥的生母手中。
第二道旨意,直亲王景成章,其母新丧,朕心哀痛,令其在府中守孝三年,此间谢绝一切职务与来往事务,三年守孝期满,成章至已故三弟景瑭一支为嗣子,延续三弟一脉的香火,钦此。
这两道旨意在宫中掀起轩然大波,一道比一道背后有玄机。
第一道简单粗暴,信息量却不小,皇后管理六宫之权被卸去本就让人意外,可卸去之后的权力竟然交到异国嫁进来的妃子手中,整个皇宫是要变天吗?这瀛妃是二皇子景伏骥的生母,因为邹太后的缘故,本朝对异藩人士较为排斥,更不用说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不立异族皇后吗?瀛妃显然位同副后,下一步就是皇后了呀!
还有,景无为的太子之位形同被废,现在皇后被架空,瀛妃上位,是预示着瀛妃的儿子景伏骥也要上位了吗?不到半天,宫中流言蜚语已成鼎沸之势。
还有这第二道旨意,挺让人摸不着头脑,按说恭妃薨逝,该安抚景成章,但皇帝却让他守孝,还不许他参与朝中一切事务往来,这就是切断他的上位之路,连做个普通皇子也不能了,因为还有最狠的那一招:出嗣给皇帝的三弟为后。
皇帝的三弟景瑭,性情刚直,当年激烈反对景谦即位,说父皇并不喜景谦,一直青睐于十一子景忱,并曾托付他以后做景忱的直臣和纯臣,怎么可能一朝改变想法,将皇位传于和父皇不怎么合拍的景谦?
景谦肯定篡改了遗诏强行上位,这是景瑭的结论,他联合一批朝臣入宫,要求景谦把皇位还给景忱。
然而刚直不能改变结果,还会带来反扑,景瑭为此配上一条性命,全家被杀,包括襁褓婴儿。这是景谦第一次诛杀皇子,却不是最后一次,很快,除景忱、景硕和景昀之外的其他皇子也相继被灭口,老十、老十二、十三因为年龄小被发配边疆,现在生死都未知,即使是活着也是养废了,正明帝已经懒得过问。
现在正明帝让老三景成章去继承景瑭一脉,摆明了贬斥景成章,虽然是三年后才出嗣,那也是切断了他的继承之路,因为他已经不是皇帝的儿子了,以后会是皇帝的侄子。
这里面还含了一层阴毒的意思,不想做景瑭的后嗣也可以,那只能在这三年之内死掉。
总之这道旨意意象万千,个中滋味只有景成章能深刻体会,其他人是幸灾乐祸罢了。
旨意下达好几天后,正明帝从一个噩梦中醒来,惊觉他还是中了邹太后的计,被她以一己之力挑唆的宫里鸡飞狗跳,真成了她说的偏心的滋味不体会不知道,这次变故的起源,的确是因为他偏心景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