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流三号实验中心。
本来已经人声鼎沸的实验中心,如今已经门可罗雀。
在这方面有建树的工程师和院士等等都已经前往了新的反应堆制造现场。
现在留在这里的都是刚刚接触核工程的研究员,他们还大部分都是处于研究生阶段,对于这方面的了解还处于一个懵懂的状态。
此时。
苏教授作为留下来看家的“家长”,正在带着这群孩子们对“环流三号”进行新的调整。
其实在以往,他们在“环流三号”的工作日常就是试错,想要找到一个在托卡马克装置中流体规律的金丝攻势,或者近似模型。
反正不管他精不精准,只要能够运行起来,能用,就行。
这是他们的最低要求。
也是许多应用学科中都会出现的状况。
而落实到具体的研究工作上,那就是:试错。
一遍一遍的试错。
运行一次,然后停机。
在根据这一次和以往运行得到的数据进行比对,然后在对装置包括运行程序等等方面进行细微的调整。
然后再一次运行。
期望这次的运行比上一次的运行时间更长。
当然。
这种试错放在数以万计的可能性中,想要一次选中的可能几乎为零。
可是,他们没有办法。现阶段,从材料到整体姿态,各个实验组和研究团队,都在想办法做出突破。
可是。
面对技术方面的停滞不前,他们也只能选择最笨拙的方式,一遍一遍的试错,来找到最终的答案。
当然···
实际上每一次的试错,都会带来很多经验,也会对装置进行大量的调整,不过好像命运就是这样爱捉弄人,他们进行试错的本子已经记录了一本又一本。
可是,他们还没有找到最终的那个数据。
如果不是国家赛给他们了一项资料让他们转换赛道并且取得了突破。
说不准,他们五十年后还在进行不断的试错,直到找到一个能够稳定迟勋运行下去的状态。
不过按理说,现在他们有了成熟的技术,完全可以放弃已经没有什么价值的“环流三号”,更应该全身心的投入到“金乌腾飞”计划中去。
可,“金乌腾飞”计划的负责人制止了他们这种想法。
“环流三号”不管怎么样,都在华夏的核工程项目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重要的是,“环流三号”是他们从无到有一点一点的搭建起来的。
他们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和技术,用“环流三号”来培育新人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于是乎,在经过讨论之后,抽到长签的苏教授就被迫从“金乌腾飞”项目中离开,回到“环流三号”实验中心,教导那些新人,让他们尽快的成长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而回到“环流三号”的苏教授也坐不住,拿着自己在金乌项目中学习到的知识,对“环流三号”进行改造之后,还真的让他做出了一番成绩。
至少Q值突破了原本的限制,成功的超过了1,达到了1。2。
喜欢他心通:我能看到万物数据请大家收藏:(www。cwzww。com)他心通:我能看到万物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