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中文网

81中文网>穿越1900年 > 第30章 好友至(第1页)

第30章 好友至(第1页)

春风拂过李家村,带着暖意和希望。机床加工厂的轰鸣声日夜不息,工匠们在李焕的带领下,正朝着打造完整纺织产业链的目标努力奋进。

这天,谭嗣同风尘仆仆地从湖北赶了回来,脸上带着几分喜色。李焕见他回来,连忙迎上前去,关切地问道:“复生兄,一路辛苦了,事情办得如何?”

谭嗣同笑着点了点头,“幸不辱命,家父已经答应接收你送去的稻种。”

李焕闻言,心中大喜,他原本还担心谭继洵会拒绝他的好意,毕竟他的政治立场保守,对于这种“新奇”的事物可能会心存疑虑。

“太好了!”李焕激动地说道,“这批稻种能够帮助湖北的百姓度过春荒,我也就安心了。”

他顿了顿,又问道:“那关于四川总督的事情,谭大人怎么说?”

谭嗣同的脸上闪过一丝无奈,他缓缓说道:“家父对此事并无太多想法,他只说,为官者当以百姓为重,至于升迁之事,皆由朝廷安排,他不会刻意去争取。”

李焕心中明白,谭继洵的性格耿直,不善权谋,他只希望能够做好自已的本分,为百姓谋福祉,对于权力并没有太多的欲望。

“我明白了,复生兄。”李焕点了点头,他并没有感到失望,他知道,谭继洵的选择是出于他的本心,他也尊重他的选择。

谭嗣同书信邀请的人也终于到来。

谭嗣同在信中写道,“诸位仁兄,吾近日在四川偶遇一位奇人,此人胸怀大志,学识渊博,且心怀天下,欲以一已之力,改变国家积弱之现状。其所作所为,令人叹服,吾深感敬佩。现特邀诸位前来,共襄盛举,为国家之未来,贡献绵薄之力。”字里行间流露着对李焕的欣赏和对未来的期待。

这些收到信的人,都是来自各地的进步青年,他们或出身官宦之家,或来自书香门第,或曾在国外留学,但都通过努力,对西方的先进思想和技术有着深刻的了解。他们都渴望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但苦于没有机会,没有平台。

谭嗣同的邀请,就像是一颗火种,点燃了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他们纷纷收拾行囊,踏上了前往李家村的路途。

三月初,第一位客人来到了李家村。他叫王启明,来自湖南,是一位年轻的学者,曾在日本留学,但因家庭变故,提前归国。

王启明被李家村的一切深深地震撼了。他从未想过,在一个偏僻的川西山村,竟然能够看到如此先进的工业设施和如此严明的军队。他更没有想到,李焕竟然是一位如此年轻,却又如此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

“明烨兄,你所做的一切,令我叹服!”王启明激动地说道,“我从未想过,在中国,竟然还有人能够做到这些!”

李焕笑了笑,谦虚地说:“启明兄过誉了,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改变这个国家,为了让更多的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随后,谭嗣同的其他几位好友也陆续抵达李家村。

赵文博,来自浙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自幼学习儒学经典,长大后深感国家积弱,便深入学习西学。

孙明远,来自广东,家里世代经商,自幼便受多种文化冲击,长大后立志报国。

周子昂,来自江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家,他被李焕的教育理念深深吸引,决定留下来,帮助李焕建立一所更加完善的学堂。

李家村,因为这些进步青年的到来,变得更加热闹,也更加充满了希望。

李焕经常与他们聚在一起,探讨国家大事,分享彼此的见解和经验。他们谈论着西方的先进思想和技术,谈论着中国的未来和命运,谈论着如何才能改变这个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

“我们不能再墨守成规了,”王启明激动地说,“我们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改革我们的制度,才能让中国重新崛起!”

“说得对!”赵文博附和道,“我们要用我们的笔,唤醒更多人的觉醒,我们要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变革已经势在必行!”

孙明远则从商人的角度,提出了他的看法:“变革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做支撑,我们要发展工业,积累财富,才能为变革提供物质基础。”

周子昂则更加关注教育:“我们要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李焕静静地听着他们的谈话,心中充满了欣慰。他知道,这些进步青年,就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将会点燃这个时代的变革之火。

随着王启明、赵文博、孙明远、周子昂等人的到来,李家村的学堂也迎来了更多的老师。他们带来了不同的知识和见解,丰富了学堂的课程,也开拓了学生们的视野。

但李焕深知,要想实现他的目标,仅仅依靠这些来自外地的进步青年是不够的,他还需要更多的人才,尤其是那些来自基层,

他决定让父亲去招揽一些聪明伶俐的流民,并将他们送到机床加工厂和学堂进行培训。

“爹,现在各地动荡不安,很多百姓流离失所,我们应该帮助他们。”李焕对李宏忠说道,“你去府城和周边乡镇走一走,看看有没有那些聪明伶俐的年轻人,将他们带回李家村,我们给他们提供工作和学习的机会。”

李宏忠明白儿子的意思,他点了点头,说道:“焕儿,你放心,我会尽力去做的。”

李宏忠带着几名士兵,出发前往府城。他们张贴告示,走街串巷,四处打听,寻找那些符合条件的年轻人。

几天后,李宏忠带着三十几个年轻人回到了李家村。这些年轻人大多来自贫苦家庭,他们因为战乱或灾荒而失去了家园,流落街头,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眼神中却充满了对未知的恐惧。

李焕上前安抚,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为他们安排了食宿。

“你们都是李家村的一份子了,”李焕对他们说道,“我希望你们能够在这里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尽自已所能做出贡献。”

他们先经过两个月的扫盲,然后再半天在学堂上课,半天到工厂学习。一直到他们成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