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海婴发现,这个神秘的“黑匣子”可以把风景收录其中,然后风景摇身一变,就能成为一张张可随身携带或挂在家中的照片,神奇极了。
为了摸摸那台“黑匣子”,更为了弄清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和使用方法,他每天围在蔡阿姨身边,或问这问那,或用心观察。
经不住海婴左缠右磨,在蔡氏简单的讲解后,海婴上手拍了几张照。
当时相机和胶卷的价格颇为昂贵,海婴开心地按下快门,另一边的蔡氏早已“心如刀割”。
在拍下“渔夫撒网”的照片后,蔡氏就将相机收回了。
海婴并不尽兴,拍摄照片的兴趣更浓厚了,拥有一台相机,成了他热切的渴望。
许广平看得出海婴对摄影的热爱,在他12岁那一年,跟朋友借来一台相机。
海婴由此开始专门学习摄影。
起初拍下的两张雪景照片,被许广平起名为“雪痕鸿爪”和“大地蹄痕”。
两个标题之下,是一位母亲对孩子进步的鼓励。
有了母亲的支持,海婴对摄影爱得更加深沉。
此后余生,他从最初的底片冲洗,到后来的数码相机,拍下了2万余张照片。
自始至终,他的镜头下只有一个题材:普通人。
于是,身着简陋衣衫,仍旧满脸笑意、昂首阔步走在大街上的小贩步态,被海婴如实用镜头记录下来。
历经岁月变迁,这张照片成为那个时代里,人民在压迫下展现乐观精神的明证。
周海婴曾拍摄摄影作品《熟食小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因为身份特殊,周海婴母子经常身处重大历史事件中。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许多滞留在香港的文化界名人,在党中央的秘密布置下,悄悄回国。
周海婴随母亲,与郭沫若、侯外庐等人,一同乘坐“华中轮”回到内陆。
为了保护一大批文人和党内人士周全,这次行动并没有记者跟随。
海婴随心而动拍下的几张照片,无意中记录了历史瞬间。
几天后,从香港抵达沈阳的民主人士,召开新政协商讨会议,与会无关的海婴,得以在现场东游西逛。
恰巧将大家开会的时刻记录了下来,成为了难能可贵的史料。
海婴后来回忆道:
“近七十年来,我的摄影兴趣不减,这与时局、运动、心情和工作、生活有直接关系。
在摄影中我找到的是自己的乐趣,如今却无意间为大家或小家留下了凝固的瞬间。”
世间最好的人生,莫过于将满腔热爱,融入生活点滴,且因为热爱,为社会贡献一抹微薄的力量。
以此,成为更好的自己。
周海婴摄:华中轮抵达东北解放区丹东
或许是因为鲁迅在《死》中,期许海婴不要成为空头艺术家;或许是因为“鲁迅之子”带来的禁锢和偏见;虽浮生所见人、事众多,摄下照片数以万计,但海婴却从未轻易示人。
等这些照片展现在大家面前时,鲁迅已逝去整整80年,海婴也已年过古稀。
此时,人们才知道,我国无线电专家海婴,竟还是一位摄影家。
他镜头下的普通人,构建了一个时代,很多成为历史孤本。
可见海婴一生,丝毫未想要因此沽名钓誉,只是为了满足自我。
比起摄影,海婴的无线电专家身份,更为人所知些。
成就他的,依旧是他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