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中文网

81中文网>中国从清朝开始的历史 > 第39章 李贤 高宗武后的太子死亡率太高(第1页)

第39章 李贤 高宗武后的太子死亡率太高(第1页)

李贤:我是唐高宗李治第六子,亦是武则天之次子,降生于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十二月戊午日。彼时,我的父皇母后正踏上前往昭陵之路。

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直至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同父同母的长兄——太子李弘不幸离世,我方才名正言顺地登上了储君宝座。然而,事实上,我拥有皇太子的权势远早于此年份。毕竟,兄长李弘自幼体弱多病,我实则一直被视为储备力量,随时准备接替他成为未来的一国之主。

时光倒流至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唐高宗已逐渐确立起我作为“准太子”的地位。这一决策并非偶然,而是源于高宗对我能力与品德的认可。自那时起,我便深知肩上担子之重,努力学习治国之道,以备不时之需。

《旧唐书·高宗本纪》:龙朔元年六月啊,李贤从潞王变成沛王啦!不仅如此哦,他还在雍州牧和幽州都督的基础上,又被加封了扬州都督和左武候大将军呢!这些职位呢,李贤不用亲自去做,只是一种荣耀啦!

李贤:这次改封,表面看只是进一步彰显出李贤备受恩宠,并无特别之处。但就在这个看似平凡的时刻,父皇竟然做出了一项惊人之举:他命令朝廷中的一些重要大臣和皇亲国戚前往沛王府觐见李贤,并向其表示祝贺。

根据唐朝的制度规定,唯有皇太子才有资格在元旦(元正)和冬至这两个重大节日里接受群臣的朝拜庆贺;至于其他皇子们,即便是被正式册封为亲王,也无法享受这种殊荣。然而,龙朔元年的这次对沛王的参拜,可以说是打破常规。尽管实际上并未动员满朝文武百官悉数前往,但参与其中的官员阵容依然相当强大——包括中书门下五品以上的诸位高官、尚书省的侍郎以及各位皇亲三等以上的成员。如此大张旗鼓地行动,只为了给一个年仅六岁且刚刚改封的亲王庆祝,实在是非同凡响。更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宫廷之中已经存在着正统的皇太子,在此情形之下,还这般劳师动众,仅仅是为了向这位年幼的王爷道喜,其背后深意着实令人玩味。

咸亨二年,这一年对于大唐帝国来说意义非凡,而对于我而言更是至关重要。就在这一年里,我被直接赋予了一部分原本只有皇太子才能够行使的实际权力。

这些权力的赋予并非偶然或随意之举,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和权衡利弊后的决策。朝廷中的权贵们已经认可了我的才华与能力,认为我有足够的智慧和胆略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于是,父皇母后他们决定给予我这个特殊的机会,让我逐渐崭露头角,并在政治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些实权涵盖了诸多方面,包括参与朝政、处理国家事务、领导军事行动等等。每一项权力都代表着巨大的责任和挑战,但同时也为我提供了展示自已才能的广阔空间。对于年轻而充满激情的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也是对我自身实力的一种肯定。

在接过这些实权的那一刻起,我便意识到自已已经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前方等待我的既有荣耀与辉煌,也有困难与挫折。但无论如何,我都坚信只要秉持正义、勤奋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国家和人民带来福祉。带着这份信念和决心,我踏上了属于自已的征程,去书写属于自已的传奇篇章。

李治:朕十五岁那年便迎来了长子李忠,但唯有李弘,直至二十三岁因病离世之际仍未能留下一儿半女。身为肩负着传承皇室血脉重任之人,却偏偏无法延续香火,朕又怎能安心将整个大唐江山交付于这样一个无后的子嗣之手呢?因此,在种种忧虑与考量之下,朕当然不会仅仅把期望寄托在李弘一人身上,而是早早地就开始筹备并选定好了接替他位置之人。而此人正是李弘的同胞弟弟——李贤。

李贤:太子李弘死后,我这个嫡次子被父皇立为太子,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我有些措手不及。然而,凭借着自身的聪慧和努力,我迅速调整心态,投入到新的角色之中,并很快适应了太子的身份,展现出卓越的才能和领导风范,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储君。

那时的父皇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久病缠身,特别是风眩症愈发严重,双眼几乎失明。面对如此艰难的局面,他心急如焚,渴望我能尽快成长起来,熟练地处理国家大事。因此,刚刚被册封为太子不久,父皇便毅然决定让我监国理政,以便更早地接触和了解皇帝的职责与使命。

在监国期间,我充分发挥自已的智慧和才干,积极参与朝政,精心打理国家事务。无论是军国大事还是民生福祉,我都全力以赴,力求做到尽善尽美。我广纳贤臣良将,虚心听取各方意见,与朝中大臣们紧密合作,共同推动国家的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的监国成果斐然,朝廷内外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得到了满朝文武的一致赞誉。

父皇对我的出色表现深感欣慰,特意降下诏书予以嘉奖,对我的能力和政绩给予高度肯定。一时间,朝野上下欢欣鼓舞,人们纷纷为大唐有这样一位杰出的继承人感到欣喜万分。然而,就在众人皆大欢喜之时,唯有母后武则天心中暗自不满。或许是因为她对权力的渴望太过强烈,又或是担心我会威胁到她的地位,总之,从那一刻起,我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

武则天:李治身体差,前太子李弘身体也不好,好多政事都得我亲自打理,我可尝到权力的甜头了。可现在新太子李贤身体倍儿棒,处理政务也有条不紊,这岂不是意味着我这个皇后得退守后宫了?

这时候宫里又开始传李贤的八卦,最可气的料说是李贤压根不是我亲生的,而是我姐姐韩国夫人的儿子。

这流言摆明了就是要打击李贤继承皇位的合法性。要是李贤不是我的亲儿子,那他就没了嫡长子的身份,也就是说没了皇位第一顺位继承权,我的威望可就大打折扣了。

李贤:这个流言是真是假,我自已心里也没谱。毕竟,我姐姐安定公主654年出生,我655年1月又出生,还是在父皇母后两口子去拜祭李世民昭陵的路上。这时间也太紧凑了,就算武则天生完马上又怀上了,也没道理冒着风雪去祭祖啊。刚没了女儿,安心在宫里安胎才正常。

武则天:正是由于李贤的出生日期和地点存在诸多疑点,使得关于他并非武则天亲生之子的传闻如飞鸟般迅速传播开来。

我为了缓解这个压力,特意派遣使者送给李贤两本书籍——《少阳政范》和《孝子传》。

其中,《少阳政范》旨在教导李贤如何成长为卓越的太子;而另一本《孝子传》则向他传授如何做一个顺从、乖巧的好孩子。我赠送这两本书的用意似乎不言自明:我是在暗示李贤既未能达到身为太子所需的水准,又对自已这位母后缺乏足够的孝顺与敬重。然而,这种暗示反而令李贤心生极度的焦虑与恐惧。

李贤:我的太子的正统地位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严重冲击,然而更为糟糕的情况还在后头。。。。。。

深得父皇母后信任的正谏大夫明崇俨公开评价说:太子不堪重任,老三李显长得很像李世民,老四李旦最有富贵相。总而言之就是,母后剩下的3个儿子中,只有李贤不行,没有皇帝的命格。

李贤:其他人如此言说,或许父皇母后并不相信,但明崇俨情况特殊。此人医术高明,尤其擅长医治父皇所患的风疾,深得父皇信赖。每当明崇俨假借神灵之道评议朝政利弊时,父皇总是深表认同。

那么,明崇俨为何会讲出“太子李贤难堪大任”这般言论呢?是否有人在背后指使,又或是他与太子曾有过节?各种缘由皆有可能。问题的关键在于,明崇俨的这番话令我感到自已已失去父亲李治的信任。

而后,明崇俨猝然遭盗匪刺杀身亡。朝廷全力追捕凶犯,却始终无果。

武则天:此事无需再查,凶手必定就是李贤无疑。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来到了第二个年头。这一年对于我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我决定对李贤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致命攻击。我精心策划着每一步棋,想要将这位太子彻底击垮。

李治:一天深夜,皇宫内弥漫着紧张的气氛。武则天派遣亲信之人秘密前往李治面前,告发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太子李贤企图谋反!而作为证据呈现在朕眼前的,则是从东宫搜出的数百具铠甲。这些铠甲闪耀着寒光,仿佛预示着一场血腥风暴即将来临。

如此众多的铠甲,足以装备起一支强大的精锐战斗部队。身为太子,李贤竟敢私自藏匿这么多战甲,其用心昭然若揭。这样确凿的证据让人们无法忽视,一时间舆论哗然,众人皆对李贤表示怀疑和指责。

李贤:面对突如其来的指控,我惊愕不已。极力辩解,但此时此刻已无人相信我的辩解。那些曾经支持我的大臣们也纷纷沉默不语,似乎生怕牵连到自已。无论我如何高呼冤枉,都无济于事。最终,父皇又加了一刀——废除我的太子之位。

失去地位后的我犹如风中残烛,孤独无助地被流放到遥远而偏僻的巴州。在那里,我度过了一段痛苦难熬的日子。然而命运并未就此放过我,仅仅一年后,噩耗传来——父皇驾崩。紧接着老三李显即位称帝,但好景不长,短短五十多天后李显便被母后武则天废黜下台。随后老四李旦登上皇位,成为了母后武则天掌控下的傀儡君主。

整个朝廷风云变幻莫测,权力斗争愈发激烈残酷起来……

武则天:朕在掌控朝廷大权后,派遣丘神勣奔赴巴州搜寻李贤府邸。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丘神勣竟然擅自将李贤囚禁,并逼迫他结束自已的生命。当朕得知李贤轻生这一噩耗时,正在洛阳城,听闻此事悲痛欲绝,对儿子的离去表达了深深地哀伤和悼念之情。不仅如此,朕还下令严惩凶手,将丘神勣贬谪远方以示惩戒。

李贤:但令人费解的是,没过多久,丘神勣却奇迹般地重获启用,地位甚至比以前更为显赫。至此,众人皆心知肚明——李贤之死背后真正的主谋究竟是何人。这场宫廷风云变幻莫测,其中隐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秘密与阴谋。而丘神勣命运的戏剧性转折,则更让人对当时的政治局势产生无尽遐想……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