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你怎么想的,就说他有挑起两国大战的风险。”
“好了,现在人家回来了,可以当面对质了。”
“你又一声不吭,这是几个意思?”
只是,没有办法,侯君集不说话,自己身为百官之首,总不能一直晾着陛下。
想到这里,他清了清嗓子,正准备开口。
不过,这个时候李世民开口了,更是直接点名了侯君集,“君集,说说你的看法吧。”
侯君集闻言,身形微微一颤,抬头望向李世民,脸上带着几分无奈和苦涩。
他心中清楚,自己之前参奏李恪,无非是见李恪在草原屡立战功,他虽然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立下了从龙之功。
但是他与其他人相比,跟着李世民的时间,还是相对较晚。
立下的战功,也相对较少。
眼见李恪在边疆立下赫赫战功,他心中难免感到焦虑。
想着一个稚气未脱的少年,都能在草原上立下如此赫赫战功。
自己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将领,若是到了草原之上,遇到那些突厥人,岂不是如同砍瓜切菜一般,手到擒来。
他这才借机参了李恪一本,想着让李世民召回李恪,让他顶着李恪的位置,前往草原去建功立业,再立新功。
但现在,面对李世民直接的点名和询问,他只能硬着头皮,实话实说。
他深吸了一口气,缓缓说道:“陛下,臣以为,蜀王李恪此次出征草原,虽然收复了汉之失地,有开疆扩土的功劳,但确实也存在着极大的风险。他私自出兵,未经朝廷允许,这在法度上,实乃大忌。”
尽管还是老生常谈的一套说辞,但有句话说的好,有时候最简单的道理,才是最容易说服别人的话。
所以,对于那些比较保守的大臣来说,侯君集的话确实具有说服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尤其是对于那些更为注重规矩和军法的大臣,他们认同侯君集的观点。
认为即使李恪战功显赫,但私自出兵的行为确实违反了朝廷的军法。
这是对朝廷权威的挑战,同时也容易让其他将领效仿。
若是人人都像蜀王李恪这般,岂不是视朝廷法度如无物。
听到侯君集的话,以及在场诸多大臣的表现,李世民脸上不动声色。
他转头看向还跪在地上的李恪,饶有兴趣的说道。
"蜀王李恪,你可有何话可说?"
听到李世民的话,众人这才将视线又投到了李恪身上。
这时,众人才发现,面对侯君集的指控,在大部分群臣的认同下。
李恪依旧一副镇定自若的模样,并未因侯君集的指控而显得慌乱或不安。
就算是在场的群臣也不得不赞叹一句,虎父无犬子,不愧是陛下的儿子。
听闻李世民的话,李恪揉了揉有些发酸的膝盖,站起身来,先是朝着李世民拱了拱手。
然后,转过身来,朝着侯君集问道。
“潞国公,你口口声声说本王违反法度,可本王根本不知道,你口中法度的依据是什么?”
说到这里,李恪下一刻就丢给了侯君集一顶大帽子。
“莫非是你自己胡编乱造的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