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征结束之后,经过卧龙先生两年全力运转平定,蜀汉已经有了非常不错的基础,有了北伐的条件。更重要的是,魏帝曹丕驾崩,孙权趁机对魏国发动攻击,鞠英、孟达又相继叛乱。这是最重要的条件。”
“但还有一个深层的原因就是,卧龙先生很清楚,如果不趁着这个时机北伐,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魏国相较于蜀国的优势会越来越大。这也是卧龙先生不得不动手的理由之一。”
“但站在后世的角度来看,卧龙先生还是太着急了。”
“在我这个时代创立共和国的伟人有一句话,我觉得特别有道理: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看到这十六个字,刘禅和朱慈烺都是思索了起来,这十六个字不难理解,尤其是对这些习惯了文言文的古人而言,更是很容易理解。
而这十六个字,越想越有道理。
“也是因为这几次北伐的失败,让蜀汉失去了大量的青壮,老兵,但取得的战果却并不足够多,导致蜀汉后继乏力,没有足够的时间培养人才,最终只能灭亡。”
“当然,这是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但实际上对当时的卧龙先生来说,能选择的不多,不北伐,固然蜀汉可能坚持更长的时间,但最终的结果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因为蜀汉的地形导致了蜀汉是有上限的,整个国家的国力无论如何也无法跟魏国相比。这是卧龙先生仔细考虑思考过之后的结果。”
“但站在后世来看,蜀汉的局面并不是完全无解,还是那句话,以人为本。”
“在大汉,或者说在封建王朝并没有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如果蜀汉能够做到上下一心,士兵百战不退,宁死不屈,那么没有什么敌人是攻克不了的。”李元方先是分析了一波诸葛亮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北伐的原因。
“先生,可是我大汉跟魏国有着很大的人口差距,就算是我大汉军队都是伤亡三成都不崩溃的精锐军队,也无法弥补巨大的人口差距啊。”刘禅很认真的询问道。
“伤亡三成?如果你统治的大汉能做到真正的以百姓为本,大汉的军队可以做到血战最后一人都绝不后退,宁死不屈的地步。”李元方认真的回道。
“啊?这……这样的军队真的存在吗?”刘禅人都懵了,血战至最后人?宁死不屈,这……真的有这样的军队?
“有!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就是在无数这样先烈的奋战下才建立起来的。”
刘禅:“……”
朱慈烺:“……”
他们两个人都懵了,他们无法想象,一支军队宁可战死到最后一人都不投降,这样的军队到底有多可怕。
别说战至最后一人,就算是伤亡三成都不崩溃的军队在战场上都非常的可怕,都是精锐当中的精锐。
血战到最后一人……就算是胜利者恐怕都会胆寒吧。
刘禅和朱慈烺所想的其实没错,在冷兵器时代,如果能出现血战至最后一人都宁死不屈的军队,这样的军队影响力和威慑力甚至比热武器时代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