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中文网

81中文网>三国之召唤猛将免费阅读全文 > 第1034章 第二届科举(第1页)

第1034章 第二届科举(第1页)

天平三年九月初,在蜀国太子张富率军在凉州大获全胜,班师回朝(长安)之时,远在西蜀的都城成都也迎来了两年一次的大事件——科举考试!

科举这个提议是张富最早在两年前提出来的,就是将之前没有建国时颁布的求贤令,给优化进阶了一番。变成出题考试,通过笔试的,进入面试,再由官吏或者皇帝亲自面试,挑选出合格者就可以榜上有名咯。这也和后世的科举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这样。

两年前,第一届科举举办之时,虽然时间紧张,但在两大人才范仲淹,张居正的主持下,也算是有条不紊的正常进行下去了,并且在同年六月成功进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

当然,由于时间紧迫,加上对外宣传较少,这个科举制度对于很多人来说还不知道是什么。所以,第一次科举犒赏参加的人大都是益州本地之人,还有就是张富召唤出来的人才。

最终,以状元秦宓、榜眼王安石、探花魏徵三人以及后面诸多人才金榜题名而告一段落。而且第一届科举,赏赐也是非常大的,最前面的仨人直接入朝为中央大官,有的都已经做到了九部侍郎,这可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步登天,平步青云了!

除了他们仨大佬之外,其余上榜的共计三十多人,也全都有官做。时任吏部尚书的范仲淹根据他们每个人的能力,安排到了不同的地方做地方官员。虽然是地方官,但这对于普通家世的人来说就已经是非常难得了!

反正就一句话概括科举制度,是隶属于皇帝直接选拔人才的途径,这个制度不会管你的家世、父辈是如何显赫,它只看你本人的才华和能力!当然,只要能通过科举考试,就一定会有官做。

也正是因为第一次取得的成功,导致后面更多小型世族子弟,变得更期待这次考试了。(至于为什么不是平民更期待了,后续会详细讲到。)因为这是他们可以一步登天的唯一办法!他们家族的实力可以让他们一辈子衣食无忧,但是想再进一步,可就难了!

而后蜀国为了吸引更多的非益州人才,便决定将科举制的时间延长至两年举办一次——这个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了,这个世界上哪来那么多人才呢?若不这样,有些科举小年,都会出现一个瘸子里挑将军的场面,对于蜀国整体来说并不划算。

本次科举考试就是等待了两年,这两年间,蜀国的疆域可是一直在扩张。别的不说,张富拿下了荆州最繁华的地区,这块区域可是一个宝贝啊!荆州在很多年前,时任荆州牧的刘表就在荆州大肆兴建学堂,也算是教育行业的雏形,有学识之士非常之多。

再加上张富在荆州的两年,也结识了黄承彦、庞德公等名士,他们麾下可是有不少有才学的后辈呢,在他们的引荐下应该会来参加考试。所以,整体上看下来,这次的人才质量应该要比第一次要高上不少

于是乎,时间就来到了天平三年的九月,第二次科举在成都如期举办,这次张居正因为有重大公务在身,他还在荆州没有回来,所以也就不能主持这次科举。

然后呢,吏部尚书作为任命官吏的直接关联部门,范仲淹是肯定要到场的。范仲淹可是张富亲自指定,必须主持每一届科举,并且所有上榜人员都要由范仲淹亲自过目批注才行!

就是因为范仲淹这个人为官清廉,是真正为民做主、为民着想的好官,这可能是和他的早年经历有关,经历过悲惨生活的人,才更能体谅人民,可能这就是淋过雨的人也想给别人撑伞……

所以,张富让他担任吏部尚书,是没有任何犹豫的,而且未来也不打算更换。众所周知,吏部尚书掌管着许多人的升迁大计,是个大肥差事,这种重要位置交给其他人,张富还真不放心呢……

言归正传,除了范仲淹是主要负责人之外,还有一人也到场来辅助范仲淹了。

这个人就是去年科举的榜眼,也是时任学部侍郎的王安石来辅佐担任副考官,这个选择也是非常考究了,一是因为王安石是学部侍郎,可以暂时接替张居正的任务,来辅佐范仲淹,而且王安石个人能力和才华都是没得说的!

二来呢,是因为王安石是第一届科举考试的榜眼,他作为完整体验过科举制度的第一批人,其实是非常有话语权的,也知道该怎样去具体优化什么细节等等。可以一起努力,让这个制度变得更加贴合蜀国现在的国情!

三来呢,王安石就像是一个标杆一样,只要他站在考场,就能激发参加考试考生们的动力。会让他们觉得,只要努力,明年自己就能像王安石一样,平步青云,扶摇直上啊!有成功的前辈在这里,这就是他们奋斗的目标!

就这样,蜀国第二届科举制在范仲淹的全面把控之下,王安石的辅助之下,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其结果也没有出张富所料,本次参加的考生几乎是第一届的三倍还要多,而且这一批人可不像上次,都是益州本土的人,反倒是天下各地都有了。

其中,益州还是最多的这个没得说,紧接着就是荆州了,别看荆州地方小,但可都是最富庶也是人口最多的襄阳郡、南郡、半个南阳郡,可是不容小觑的!然后是相对比较繁华、坐拥天下第二大城长安的雍州。

再往后就是凉州了,凉州因为一直处于战斗状态,确实和其他和平地区的人数没法比;而除了蜀国的所占区域之外,还有其他地区的人也有千里迢迢参加考试的,不乏豫州、扬州、兖州、徐州等敌占区的人们……

这可是让蜀国君臣兴奋不已啊,再次侧面证明了科举的必要性:诸侯之间的战斗,归根结底就是国力的战争,也就是人才的战争,只要能像张富最开始提议的那样,天下英雄皆入蜀,那还何愁大业不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