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臣愚昧,请皇上指点迷津。"
沉默片刻,坐在"帝师"旁边的李国普缓缓起身,提出了在场所有人都想知道的问题。
"朕思虑,太妃们在宫中孤苦伶仃,实属可怜。若有子侄在世,不如让他们接回家中,安度晚年,也是朕的一份孝心。。。"
此言一出,震惊四座!
原本安静的乾清宫暖阁气氛更加凝重,老臣们觉得此事荒谬至极。
纵观历史,除了少数受宠的贵妃偶尔得到皇上的许可回家"省亲",大多数时间她们只能在深宫中度过,直到生命终结。
皇上虽然仁慈孝顺,但皇家自有皇家的规矩,岂能与民间相提并论。
李国普犹豫了一下,再次起身,斟酌措辞后拱手道:"陛下仁孝,只是此举。。。"
"李卿,朕也知道这提议不太合适。"
不等李国普说完,案牍后的皇上挥手示意,微笑着打断他的话。
"但朕毕竟年轻,实在难以拒绝皇叔的苦苦哀求。。。"
皇上案牍后轻轻一笑,假装有些为难,但眼中毫无波澜,犹如演技精湛的演员。
"大胆,福王怎敢!"
"福王胆大包天!"
话音刚落,暖阁内响起一阵愤怒的斥责,不少大臣面色铁青,怒不可遏。
虽然朱由检没有明说,但在大明境内,能被称为皇叔且母妃仍在的,唯有那位在洛阳封藩的福王朱常洵。
在万历年间,这位福王朱常洵倚仗万历皇帝的宠爱,拖延就藩,屡次破坏规矩,现在竟敢提出如此过分的要求。
"诸位大人息怒,诸位大人息怒。"
可能有一种方法,能挽救大明无数的生灵。"
天子冷静的话语在乾清宫暖阁的广阔空间里回荡,让许多准备发言的老臣怔在原地,脸上的愤怒和惊讶被毫不掩饰的震惊所取代。
他们刚刚听到什么?这位还不满十七岁的天子说他有办法拯救大明的无数百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要知道,尽管大明表面上"天下太平",除了辽镇的危机,其他地区还算安宁,但这些坐在暖阁中的朝臣,作为大明的"舵手",清楚地知道这艘航行了二百多年的巨轮已濒临沉没的边缘。
"请陛下为臣等答疑解惑。"
互相看了一眼后,阁臣李国普努力抑制住内心的荒谬,向案牍后的天子鞠躬,迟疑地问道。
如果天子在刚即位时提出这样的"荒谬"言论,朝臣们自然不会当真,但现在案牍后的天子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的心智远超同龄人,尤其具有"远见",也许他并非在开玩笑?
"朕曾听闻,南洋有一种神奇作物,名曰甘薯,虽口感略逊于传统的粟米,但一亩地的产量却是粟米的数倍之多。"
面对朝臣们疑惑的目光,朱由检慢慢拿起案牍上的奏本礼监,示意大家传阅。
或许是巧合,暖阁中的大多数朝臣都出身于北直隶,甘薯这个拗口的名字对他们来说还是首次听说。只有曾任南直隶兵部尚书的王在晋脸上显露出一丝深思的表情。
"陛下,此物若真能收获数倍于稻米,为何至今未见踪影?"
毕竟他们是大明最聪明的一群人,经过短暂的讨论,他们发现了朱由检话中的矛盾之处。
如果甘薯真有如此奇效,那些依赖农田为生的朴实百姓早就大规模种植了,怎会对此"置若罔闻"呢?
面对明朝的命运,单靠徐光启这位久居家门的贤士,显然无法说服内阁中的权贵们。崇祯皇帝只好转换策略,暗中指示司礼监的王恩,声称这红薯乃皇家庄园所产,以此增强其说服力。
没等崇祯开口示意,司礼监的王恩已悄然上前,面带微笑,谨慎地陈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