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张鹤龄舌战群儒的消息,不可避免的在京城传播开来,凡是听到这个消息的士子,皆是一脸懵逼。
第一个问题,张鹤龄疯了?他以为自已是大明小诸葛呢?
第二个问题,我是不是在做梦,那四篇风格迥异的诗作,有写思君的,有写报国的,还有情爱的,确定是出自张鹤龄的手笔?
别说是外人了,就连张鹤龄的老师王华,也是不敢置信的看着张鹤龄,他太清楚张鹤龄的文化水平了,有时候引用典故都能用错,还写诗?
写个屁!
王华甚至怀疑,张鹤龄是不是挖了哪个唐朝诗人的古墓,从墓穴里剽窃的诗词。
越是离奇的事情,就越是能引起众人的兴趣,这件事很快在京城传的沸沸扬扬,京城有好事者,竟然亲自登门拜访张鹤龄。
张鹤龄为了避免麻烦(露馅),统统闭门不见。
而受到张鹤龄那几句广告的影响,翰林院门口热闹了起来,虽然张鹤龄的学说另类,但是感觉不是一无是处,万一真能学到点东西呢?
按照张鹤龄的意思,王守仁负责讲学,他直接在翰林院门口支个摊位,望着围满一圈的士子们,脸色很是平静,口若悬河的讲了起来。
王守仁虽然年轻,但是他的内心十分强大,面对在文坛有跟脚的人物,也并不怯场。只不过,他讲的内容过于深奥晦涩,众人理解起来有难度。
要从程朱理学跨越到心学和科学,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也得益于王守仁的天才想法,他竟然将心学和科学强行合一,因为要知行合一,所以要内心强大,内心如何强大,那就是思维变得十分灵活。
能通过事物的不同变化,寻找其中蕴含的规律,并且按照这个规律做事。
所以,王守仁强调的是心学为内,科学为外,这才是天地大道。
可是,这与儒家的传统思想是违背的,尤其是程朱理学注释下的儒家,将孝道与君臣结合起来,提出要像对待父母一样对待皇帝。
天地之间运行有一套规律,妻子无条件顺从丈夫,孩童无条件顺从父母,百姓无条件顺从朝廷。只要吵架,一律就是下位人的过错。
这在如今看来很迂腐,奴性;但是在明朝却是主流思想。
其实,程朱理学并不是完全错误的,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看,宋王朝偏安一隅,天子威望一落千丈,沦落到向蛮夷称臣的地步,百姓们苦于战乱,盗贼四起……
所以,就能理解为何能产生程朱理学的思想了。
只不过,后来的当权者突然发现,用这玩意维护统治是真好用啊!
王守仁费力的阐述着深奥的学说,可围观的士子们,很多都没有这样的才学,他们辩论不过王守仁,就只能将怒火发泄到张鹤龄身上。
“啧啧啧,这张鹤龄搞得什么鬼东西,乱七八糟的……”
“各位,张鹤龄没有任何功名,哦,不对,听说他考了武秀才……这简直是文化届的耻辱啊,他能想出什么学说?还不是哗众取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