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
但军工厂供应不上啊。
而且,就算这八个团拉过来,也没什么用。
兵力完全铺不开。
按照这个区域径水河谷平均只有两公里的宽度。
一个连都塞的满满当当的了。
只要你敢在平地上筑建工事。
两边不管是谁,只需要用迫击炮打出一个有效的火力覆盖。
不说能把这个连队敲的七七八八,也基本上可以丧失战斗力了。
加上河谷两边错落的小山丘,形成高低差的火力网。
满打满算撑死了,也就两个连而已。
所以现在双方的主要作战方式。
根本不是传统的轻步兵为主那一套。
出场的主角,反而是各类火炮。
但凡是看到对面有人的地方,先来一炮。
感觉这个位置会有敌方阵地,再来一炮。
那个地方有火力点?
别问,问就是打一炮。
为什么会形成现在这种本不应该在种花家出现的二战作战方式呢?
按道理来说,种花家一直都有火力不足恐惧症来着。
究其原因就是,三十到五十年代,几乎没有成规模的大口径火炮。
即便有,也是少量的中小口径。
三十年代初期,谁家军阀要是有几门75毫米口径的火炮。
那就是已经是很值得夸耀的事了。
甚至曾经出现过直系军阀的一个炮团,数易其主却还能走到哪都受到欢迎的事。
各方势力绝大部分野战精锐部队,一个师,撑死顶天了,也就几十门迫击炮罢了。
尤其是抗战期间,很多地方上的杂牌部队,除了步枪,就是步枪。
连迫击炮都没有。
直到解放战争期间,才靠着运输部队大队长的功劳,积攒了一批火炮部队。
但大部分也就是105和122口径的。
而正儿八经155的重炮,全国数下来,也就36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