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中文网

81中文网>恩泽出处 > 地龙(第1页)

地龙(第1页)

姜王氏是姜老爷子的发妻,本来姓王,嫁到姜家之后便成了姜王氏。她的娘家也在同一个县城里做生意,家里是开的是大车店。有二十多辆大马车,给人拉活儿,跑活儿,就像如今的运输公司。给商贩们拉砖拉瓦,木材,米面粮油。虽然家庭富裕,姜老太太并没有因为娇生惯养的成了大家闺秀。反倒是因为她的一张大脸和她魁梧身材,还有那一双一眼就能看出打小没有缠过足比大多数女人大的脚,让她更像一个女汉子。嫁到姜家之后,大大小小里里外外的事情全都要她来拿主意去处理。却把姜老爷娇惯的打从成婚直到现在,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还有就是她从来不许姜老爷子纳妾娶二房。

在姜玉奎到了满月时候,春日的太阳尽管看着挺大,不热,却也算暖和。院子里外的大大小小榆树上挂满了嫩绿的榆钱。

姜太太穿着一身不太厚的棉袄棉裤,裤腿脚被收的紧紧的。来到南房门口边上喊道。“老孙头,喊你孙子上树给我挑一些嫩的榆钱。到晌午我给你爷俩弄个榆钱饭。”“中,中,中,太太我这就让狗蛋去。完事给你送北屋里头。”一口中原口音的老孙头跟狗蛋两人去了榆树下,八九岁的狗蛋像个小猴子一样,三两下就爬到树丫处,手里拿着一根带着铁钩的小棍子用力的敲敲打打挂满榆钱的枝条,力气刚好。一串串的榆钱洒落在地,老孙头便忙不迭的在树下捡起来,盛在盆子里。

老孙头从老家逃难出来两三年了,儿子被抓了壮丁。没有哪个好心的地主会收留一个腿脚不大利索的老头子。那年冬天乞讨要饭到了姜老爷子门口的时候,已经是饿的再走不动,姜太太接连几天给他爷俩吃的东西,他们还是不肯走。最后姜太太把南房羊圈的两间屋子让他俩爷俩住下了。爷俩有了住处,也不好再天天的白吃姜家的东西。于是晚上的时候他们跟那两三只给姜老爷子挤奶的羊住一块,白日里快到中午的时候就出去到大街上去乞讨要饭。

姜老太把刚摘下来榆钱用在水井刚挑上来的井水仔细冲洗几遍。说起这井水来,虽然县城里大大小小的旱井有十几口,个个都是敞口直径两米多的大。水面离这井口最近的不到一米,趴在井边上就能拨拉到水。但是只有两口井的水,人们叫做甜水井。其余那些井,打上来的水入口发咸,即使是烧开烧熟,喝了也会拉肚子。这两口甜水井,一口井在城隍庙北的大寺上,一口井在文庙里文昌阁和文昌宫之间的路边上。县城的街上白天里几乎任何时间都可以看到挑水担水的人,还有用水车拉水的,一趟能拉两三大缸的甜水,送到商铺还有富户,赚些微薄的收入。其它的旱井水,就都被人们用来洗衣服或者喂牲口了。

刚采摘的新鲜榆钱,冲洗过之后。一成的榆钱拌上九成的当地人叫做棒子面的玉米面。放少许的清水搅拌均匀,放到大铁锅上蒸,水一沸腾就可以出锅了。再用蒜缸捣上几个大蒜瓣,做成蘸料。用手抓上一小撮,蘸一下蒜泥,送入口中。就成了县城里家家户户在这个春天里的一道美味。

“老孙头,你爷俩来拿走吧,今天就别上街去了。”“中,中,谢谢太太啦。”老孙头索拉着有几个破洞黑棉袄,一瘸一拐的,盛了两大碗的榆钱饭,拿回了南屋。今天他爷俩个就不用再出去乞讨要饭了。县城虽然商铺不少,但商户们大都是嚷骂几句,把老孙头爷俩轰走。嫌弃要饭的晦气,根本不给他们东西。偶尔乞讨过三五家,拿个破碗跪着不走,可怜他们,会给一口吃剩的窝头,运气好的时候会有半个白面的馒头,差的时候就要饿上一两顿了。

这天晚上风刮的有点大,今年不再发芽的干树枝刮落的到处都是,大风从烟囱里灌到火炕里,又从炕洞里冒出来烟。姜老太太翻来覆去的睡不着,寻思来寻思去,觉得明天找个茶馆的伙计,爬到房顶上把烟囱通一通。院里不知道哪来的野猫叫着春,嗷,嗷嗷的像哭的特别痛苦。一直到了下半夜才开始迷迷糊糊。走在一边找不到东西南北的大雾里的姜老太,眼前爬过来一条像龙又不是龙,身上没有长着龙鳞片的动物,膀大腰圆的姜老太也不害怕。倒是那怪物先开了口。“姜王氏大姑,你救救小的。”姜老太太问道“你是从哪里来,为何又我要救你。”

一翻问答之后,原来这怪怪的动物,是县城里的地龙,一直待在县城里的这条千年的官道下面,守护一方百姓平安。千年的官道,原本是比路边的房子商铺的地基高很多的,但是来来往往的马车在下雨的时候把泥土撵在车轮给带走了。路压的越来越结实,慢慢的官道轧成了沟。虽然每隔两年国府都会拨钱修补,但是这通往京城的官道上车马越来越多,偶尔还会过大兵,呜呜的卡车暴土扬长的开过。言归正传,原来是有一头小牛犊,把城北驿站的一块石碑用牛角抵倒了,恰巧砸住了地龙的尾巴,动弹不得。地龙知道姜老太太是个善人,晚上就来求助,请姜老太帮他脱险。姜老太太满口答应下来,那地龙不停叩首的说道“谢谢大姑,谢谢大姑。”

那条地龙走后,雾气又大了许多。像是浓烟升腾,还有些呛人,呛得姜家老太太直咳涑。隐约中好像还看到她的小叔子,姜二爷姜恩生背着一包书,正在和姜老爷子告别。她正要问老二你去哪儿,紧接着又是一阵咳涑,姜老太太睁眼醒来,原来是做了一个梦。屋里的烟又多了,外面的风又大了。

太阳还没有升起来的时候,小贩们早早的占好自己经常出摊的地方,生怕被别人抢了先,使得一天的生计就不能着落。清晨的阳光洒落在县城里,风停了。菜贩们的地摊已经整整齐齐的码放好了,只等待着来县城赶集的人们。买走他们东西,得到更多一点的钱,让自己和家人生活的变得好一点。县城的集市,每月农历的初一、初六、十一、十六、廿一、廿六。逢一六赶集,这是大家约定成俗的。

姜老太太喊过来一个正在茶馆里打扫的伙计,一翻吩咐。伙计带了一摞的黄表纸,去到城北的驿站那里,把纸烧了,念叨几句。把倒着的石碑重新放回了原来的位置,才算了事。恰好这天,农历四月初一,姜老太太看路上乞丐比往常还是不少。

“恩庆啊,咱家以后每逢大集就熬粥给要饭的吧。”

“嗯,行。”姜老爷子若有所思的迟疑了下。说道“还是初一十五的吧,每月那么多次赶集,你每回都舍粥,太累心了。”

“好好,听你的。”貌似是按姜老爷子的话,其实还是老太的主意。

于是就从这天开始,决定以后逢初一,十五的时候,叫上两个伙计让姜玉兰看着,在大门洞子下面支起了大铁锅,熬玉米粥,当街舍粥。给路过乞讨,吃不上饭的一人一碗热粥喝。喝到一碗粥,就饿不死的乞丐们,拿着破碗接过粥,一边喝,一边纷纷的嘟囔着,姜大姑奶是个大好人。姜家大姑奶好人有好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