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的张子明,更没必要再去下地挣工分了,并且后面的这几天也不打算去了。
现在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那就是要先把南下的车马费挣出来。
回到家跟父母打过招呼之后,也不管父母嘴中是如何嘟囔的,拿了一个粗粮馒头就进了房间。
翻出弟弟用的钢笔和草纸,就准备要下笔了。
是的,张子明想的办法很有文化范。
想凭着后世的记忆,搞一本小说出来,投到报社那边连载。
张子明是有这个信心的,重生之前,看过很多的小说、电影、电视剧。
就找一个最熟悉,看过很多遍的短篇小说默写出来吧。
写篇小说出来,然后去投稿,这个路子应该没什么毛病吧?
况且,把后世才有的小说写出来,在当下应该很受欢迎吧。
毕竟在这1980年,文娱活动根本就不多啊。
要不然也不会家家户户都这么多孩子了。
1980年,不能说没有电视机,而是村里根本就没有通电啊。
张子明清楚的记得,自己所在的这个瓶子村是1983年下半年才全村通电的。
而且刚通电的那几年里更是经常性的停电,一点都不稳定。
当然,县城里的条件会好一些,但是有电视的那还是极少数的。
大部分的家庭里,能有个收音机就是不错的了。
不光是没有电的问题,在自己村里,连蜡烛用的都少,都是用煤油灯。
好在,现在倒是有一个利于自己写小说的条件。
那就是弟弟现在是住校,1980年的时候很多初中都是住校的。
这个时候,一个公社只有一个或者两个初中,自己所在的大队距离公社也有十多里路呢,一般只有离学校比较近的才不住校,其余的都是住校,一周回家一次。
这倒是能有一个相对比较安静的写作环境。
收拾好桌子之后,张子明就开始凭着记忆要写作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
明明脑袋里记着这些故事情节,怎么就写不出来呢?
就算写出来后,怎么也感觉这么别扭不通顺呢?
在凭借着记忆写了几张纸之后,张子明停下来了。
得好好理顺一下这些故事情节啊,好好的串联一下。
要不然就跟许多系列短片一样,就不是成系统成体系的小说了。
这心里记着故事情节是一回事,写出来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虽然张子明是读过一年高中,还有点文字基础。
张子明把计划要写的小说里面,人物名字都改了,里面的情节也改动一下。
当然有些是真的记不清楚了。
为什么这样做呢?
张子明不想因为自己的重生而影响到后面这些作者们的写作,要不然自己提前写好了,人家正主到时候怎么写啊。
张子明心里有信念支撑,倒是一直没有停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