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中文网

81中文网>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2终结篇(全新增订版) > 1 韩山童 明王出世未捷而终(第1页)

1 韩山童 明王出世未捷而终(第1页)

扶韩山童,元末起义领袖之一,对外号称自己为“明王出世”,其子即“小明王”韩林儿。

按照我国古代的历史经验,在某个王朝后期,凡是真正意义上第一个举起反抗大旗的义军领袖,几乎无一例外都会以失败的悲剧告终,秦末的陈胜吴广如此、汉末的张角如此、唐末的黄巢如此,元朝末年的韩山童,自然也没能躲过这一宿命。韩山童出身于河北的一户“白莲教世家”,他爷爷也曾因为传播白莲教遭受过元朝官府打击,被流放举家迁徙,韩山童他爹还是白莲教教主。因为白莲教在历朝历代,都是以底层民众为信徒所组成的一个“非法宗教组织”,所以尽管韩山童的家族成员都属于白莲教高层,但是他们依旧属于最底层的穷苦百姓,依旧要为生计发愁,也依旧要受到朝廷压迫。

白莲教得以滋生和壮大的土壤,就是朝廷腐败、民不聊生,在韩山童生活的元末时代,这两点条件都得到了满足,白莲教的信众得以越发壮大。而且,当时韩山童他们所信奉传播的白莲教,属于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宗教组织,他们不但融合了佛教、道教的一些内容,还融合了明教、弥勒教,以及各地方神鬼信仰的某些内容,很容易就能聚拢大批信众依附,这都为韩山童以后的揭竿而起提供了条件。

元末明初的各类历史记载很杂乱,对韩山童领导起义之初的事情记载的也很不详细。即便是现存的很多记载也有很多谬传及互相冲突的地方。比如,《永年县志》记载韩山童最早是在河北永年聚众约定起义,但这个记载极大概率是不准确的。通过对各种记载的详细梳理甄别,抽丝剥茧后,对韩山童所领导的农民起义过程,大致可以得出这么一个故事线:

元末时候,随着元朝蒙古贵族在河北一带大量的圈占土地,导致大批贫民失去土地,贫富差距加剧引发社会矛盾升级。以韩山童为代表的河北农民早已对元朝统治十分不满,他们以白莲教为纽带进行联合自助。恰在此时,在黄淮一带发生水患,朝廷又在各地征调了十五万徭役前去修黄河、修运河,这其中就有韩山童和他的同乡和白莲教教众,他们一行人在出发前推举有着白莲教高层身份的韩山童为头领。等来到修河的目的地颍州后,韩山童又结识了更多对朝廷不满的各地民众,这其中还包括家道败落的颍州本地人刘福通。他们互相一串联,逐渐生出了揭竿而起反抗朝廷的计划。对了,需要特别说明一点的是,那时候的黄河河道其实就是现在的淮河河道。

为了让更多贫民加入自己的起义队伍,韩山童一边靠着他世传白莲教头目的身份聚集更多教众,一边展开自己家传的神棍本事装神弄鬼,迷惑人心。在休河徭役中散播“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民谣,同时暗中凿了一个背后刻有“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独眼石人埋进河道旁,接着又自导自演悄悄派自己人挖出独眼石人,迷惑更多不知情者相信天命,投靠自己。感觉手底下人足够多了,韩山童和刘福通也就有了揭竿而起的底气,他们聚众三千,杀白马、黑牛起誓,以韩山童为主,准备起义。在起义之初他们就约定在起义时都要带上红头巾以区别敌我,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红巾军由来。

从一开始,韩山童的野心就不小,他觉得自己身上“弥勒转世”、“明王再生”的身份还不够唬人,于是又宣传自己是宋徽宗八世孙,当年蒙古人夺取中原天下后,他祖上为了避祸才不得不改姓隐居。而刘福通作为红巾军的二把手,也号称自己是宋末名将刘光世的后代,

一切准备就绪后,就等韩山童一声令下,可就在这时他们聚众准备起义的消息不知被谁告发,遭到了当地官府派兵围剿。可怜的韩山童他这个所谓的“弥勒转世”、“明王再生”没有得到天道庇护,不幸被捕获杀害。

而刘福通就是颍州本地人,他倒是凭着对路况的熟悉冲出冲围后又躲过了追剿,继续扛起了红巾军反抗朝廷的大旗,刚刚起事的红巾军不但没有因为韩山童的死去而势弱,反而越加壮大起来。几年后,刘福通寻到了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依旧奉他为主,号称小明王,国号韩宋,正式建立政权,此时他们占据了黄淮一带的大部分地区,尽管韩山童并没有亲眼看到后来红巾军所缔造的这一盛况,但他毕竟是这一切的最早缔造者,对推翻元朝腐朽统治贡献巨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